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显现。
8月13日,央行公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上月末高1.0个百分点。
初步统计,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
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受季节性因素以及化债、化险、“反内卷”等共同扰动,7月信贷数据有所波动,但若平滑6-7月数据表现,以及还原相关因素影响,则信贷增速保持整体稳定;债券融资持续拉动下,社融增速延续高位;同时M1和M2增速明显提升,继续体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新增人民币贷款出现负值
金融数据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亿元,时隔20年后再现新增信贷为负,环比季节性少增2.29万亿元,同比少增3100亿元,拖累月末贷款余额增速较上月末放缓0.2个百分点至6.9%。”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表示。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7月是传统信贷小月,而6月信贷超预期高增,也对7月信贷需求形成较大透支,叠加暂时性的外生冲击因素扰动,单月信贷投放强度降低。
“总体看,7月信贷数据波动不仅受到季节性因素扰动,还与地方政府化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等外部因素相关。若将6、7两个月的数据合并起来分析,则整体保持平稳。”温彬说。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增速都有所回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季节性因素,7月是传统信贷“小月”;二是地方政府化债和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影响,据估算这两项因素对贷款增速影响估计超过1个百分点;三是“反内卷”政策见效,减少了虚增空转贷款。与此同时,信贷结构优化,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5%,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分部门看,前七个月住户贷款增加680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83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6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7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6.91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2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357亿元。
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分项来看,企业贷款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票据冲量和短期化特征;居民贷款方面,除因部分信贷需求在6月被透支外,也与当前居民消费需求偏弱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有关。
“总体上看,当前贷款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能够充分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当前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在7.0%附近,远高于名义GDP增速,表明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是推动宏观经济回升的一个重要力量。”王青补充道。
社融同比延续多增
数据显示,7月新增社融1.16万亿元,环比季节性少增3.04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为连续第8个月同比多增,提振月末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1个百分点至9.0%,创近17个月新高。
“社融增速延续高位,主要受到债券融资的拉动。”温彬表示,7月政府债、企业债净融资分别为1.24万亿元、2791亿元,同比分别多增5559亿元、755亿元。
“与此同时,7月债券发行利率整体下行,提振企业债券融资需求,当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755亿元。”王青进一步表示,7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有所回升,但美元贬值预期仍存,对美元贷款需求仍有一定支撑。这两项对于7月新增社融同比表现也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在研报中分析称,但根据今年两会预算安排,若后续无增量财政政策推出,8-12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将同比减少约2万亿元,对社融的贡献将由前期的主要拉动因素转为明显的下拉项,且去年8、9月份政府债券高基数效应明显,上述压力大概率即将显现。此外,受出口放缓压力加大、房地产销售再度转差、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挤出虚增空转贷款等多重因素影响,实体信贷需求或仍偏弱,对社融的支撑亦有限。
数据还显示,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累计净融资同比多增达4.32万亿元。
温彬认为,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发力下,纳入政府债券的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先导指标。同时,近年来,债券融资增速整体快于信贷融资,以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也更好与经济转型相适配。
王青建议,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应当更多关注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后者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M1增速加快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8%,较上月末回升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5.6%,较上月末回升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8.2个百分点,继续体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董希淼分析称,从货币供应量看,M1与M2“剪刀差”为3.2%,较去年9月高点显著收窄,显示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企业投资意愿上升。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指出,7月末M1-M2剪刀差收窄反映资金活性增强,居民或企业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消费或投资理财。
王青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近期M1增速显著加快,也体现资金活化程度提升,表明当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活跃度有所改善。
“不过,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状态,影响居民定期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转移,是M1增速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王青坦言。
展望未来,温彬表示,近期两项贷款贴息政策、稳地产政策等实施也将刺激信贷需求。财政乘数效应发挥下,总需求相应拉动,也会撬动增量信贷需求,促进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王青则判断,下半年货币政策还会保持支持性立场,主要发力点是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增加信贷可获得性,激活内生性融资需求,进而大力提振内需,有效对冲外部波动可能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