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马拉松赛事开启报名。然而,一些打着“马拉松”幌子的新骗局值得警惕。
一些不法分子盯上这一赚钱“商机”,或在社交平台虚构参赛资格“直通”名额,或在“跑圈”群聊中兜售“体验测试”项目,更有人编造名目实施电信诈骗。
“马拉松”诈骗新花样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陆续出现多起利用马拉松赛事名额进行诈骗的案件。
一些不法分子伪装成赛事工作人员,通过社交软件等方式,借“内部名额”“赞助商名额”等幌子,诱骗跑友转账付款。
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通报显示,今年4月,李先生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发布一条关于某知名马拉松赛事的“内部名额”转让信息,声称因个人原因无法参赛,愿意以低于官方报名的价格转让名额。
李先生心动不已,立即与对方联系并支付所谓的“转让费”。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地前往领取参赛包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工作人员”,自己的联系方式也被对方拉黑。此时,李先生才发现遭遇了诈骗。
在另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林某长期作案,导致多人受骗。2024年1月至4月间,“跑圈名人”林某在网络社交平台和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多个虚假消息,谎称通过其可以获得赛事配速员资格或比赛资格,或吸引马拉松爱好者参加其虚构的跑鞋、耳机设备免费“体验测试”项目,诱骗受害人支付押金。
据北京某高校受骗大学生介绍,林某声称推广某品牌耳机测评活动,测评活动不收费,但需先缴纳千元左右押金,测评结束后会退回押金并赠送耳机。此外,林某还表示有其他热门城市马拉松配速员名额资源,可以帮忙报名,需要先缴纳免费装备押金。
然而,这些大学生交完钱款后,均未收到耳机和参赛资格信息,林某也处于失联状态。
“林某案中,单笔诈骗金额为1000元至2000元,由于其诈骗事由多样、对象分散,且其掌握‘资源’的消息通过网络媒介在‘圈子’内迅速传播,影响范围倍增,最终导致多人受骗,诈骗金额累计11万余元。林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金2万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徐婷说。
办案人员介绍,此类案件具有在线作案、诈骗金额小、受害者较分散等特点,同时受害者维权慢、维权难,已成为影响马拉松赛事健康发展的“牛皮癣”。
缘何落入陷阱?
办案人员介绍,不法分子作案手段层出不穷,部分跑步爱好者容易落入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仿冒马拉松城市赛事官方报名网站,通过短信、社交媒体发送链接,诱导跑友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盗刷账户资金;或以“中奖”“领取赛事纪念品”为名,诱导点击恶意链接,窃取个人信息;或伪装成赛事工作人员,以“预留名额”“赞助商特权”为幌子,要求跑友缴纳“保证金”“服务费”。
例如,在此前一次马拉松赛事中,有不法分子冒充合肥马拉松组委会,通过短信、海报、微信等方式发布关于线上新闻发布会、启动报名、鸣枪开跑的具体日程等虚假信息,制作发布不明链接网址。合肥马拉松官方第一时间予以辟谣,提醒跑友切勿上当。
“跑圈”是指围绕马拉松活动形成的社交圈。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圈子”拉近社交距离,利用他人对圈内成员的信任,骗取钱款。
上述林某诈骗案便是如此。“林某长期混迹跑圈,在圈内小有名气。其犯罪手段并不复杂,同一套说辞能屡试不爽,主要还是利用被害人对‘圈内人’的信任,诈骗行为才能顺利得逞。”徐婷说。
一些诈骗分子借助社交平台的不同“马甲”行骗。
“北京半程马拉松的直通名额2000元”“武汉马拉松名额1600元”……记者调查发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不少“二手票贩”仍在出售各种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直通名额。
通过被骗聊天截图可见,不法分子反复强调有多个“老客户”,通过转账可提前预定马拉松的直通名额,有人转账预定名额后,便开始用“稍等”“这几天”“快了”等话术来搪塞出票时间。临近开赛时,骗子会突然断联,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社交平台账号被投诉后,“票贩”还会通过多次更改昵称、换号的方式继续行骗。
此外,一些赛事信息不够透明、风险警示不足,也为行骗留下空间。
“‘赞助商’名额、‘付费版’直通、二手平台转让……”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赛事开始时,各种直接或间接获取参赛名额的信息铺天盖地、难辨真假,参赛资格的公开、公正、透明度仍有待提升。
防范诈骗还需多管齐下
多名受访人士认为,随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和流行,马拉松赛事的受关注度和全民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应加强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从严打击违法行为,提高群众防骗意识。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师刘泽表示,联络、支付等行为都可在线上进行,不法分子诈骗容易突破地域限制,且小额诈骗被害人分散,给执法机关打击犯罪带来一定挑战。
在办案过程中,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可加强关联线索核查和跨地域合作,对于可能存在的其他被害人情况进行核实,并加强跨地域办案协作,全力惩治诈骗犯罪行为,联合打击“圈子”诈骗,构筑反诈法治防线。
在林某案中,被害人发现被骗后,向赛事主办方询问报名情况,才得知主办方并未授权第三方招募配速员或获取参赛资格,也没有通过商业合作开展设备内测活动。
徐婷建议,赛事主办方应持续加强风险提示和活动资格审核,保障各项赛事参与公开、透明,并加强风险提示,联合抵制不法中介,扫清行业“灰产”。
此外,马拉松爱好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对于通过非官方渠道的“内部名额”等事由索要钱财要格外警惕,可通过向赛事主办方致电或留言等方式确认信息准确性。
广东良马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倩建议,不要轻信陌生短信或链接,不随意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防止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如遭遇诈骗,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拨打110或向赛事组委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