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机制,精准支持促消费、扩内需战略实施。
服务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5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中,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8.2%。在当前经济转型关键期,强化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具有稳就业、惠民生、促转型的多重战略意义。
党和国家始终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今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贷款贴息支持。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出台,正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消费领域,有效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实施推进一系列促消费、扩内需的增量政策,国内需求全方位扩大,重点领域消费持续提升,但扩大内需仍面临一些制约,供需关系不平衡问题凸显,消费回升仍面临一定压力。《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政策和资金的“活水”精准注入,为服务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提供高品质的消费服务创造条件。
推动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服务业经营主体(如餐饮、旅游等)多依赖轻资产运营,缺乏有效抵押物,导致融资时难以满足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另外,行业波动、渠道限制等因素同样增加了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度,即便获得贷款也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和时间成本。
《实施方案》瞄准问题根源,以“有形之手”发力破局: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可以贴息1年,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是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组合拳,在不削弱银行风控的情况下,让经营主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通过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将为条件好、有活力、品质优的服务企业提供资金便利和优惠,使其能进一步开拓创新、升级硬件、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产品。同时,考虑到政策的力度和延续性,有关部门在政策到期后,还将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的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调整贷款经办机构的范围,让“及时雨”变成“源头活水”,对服务业发展形成长期支持效应。
要让贴息政策发挥最大效能,还需配套措施协同推进。首先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多方合作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顾虑,确保资金真正流向有市场、有前景的服务企业。其次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帮助广大服务业经营主体了解申请流程、用足用好政策红利。再次是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动态调整贴息方向和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贷款贴息政策代表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思路。它不再是简单的救济或刺激,而是通过改善微观主体的生存环境,促进行业生态的整体优化。当越来越多的服务企业能够轻装上阵、专注创新时,我国服务消费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必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