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望“十五五”,国家数据局有信心、有能力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推动数据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全体人民更好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
对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情况,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预计到今年底,我国数据流通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
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将在今年推出
刘烈宏表示,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方面,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
此外,刘烈宏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新增超100个新型职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了“智能中枢”。
年底数据流通节点城市将扩大到50个左右
对于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情况,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数据局制定下发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制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参考架构、明确了“三统一”的互联互通要求,提出了匿名化处理等9项重点技术规范。
“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预计到今年底,我国数据流通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夏冰表示。
对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找数用数难”“规模流通难”“跨域加工难”等难题,夏冰表示,国家数据局组织了数场、可信数据空间等6个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通过加快推动与数据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关键技术攻关,典型应用场景适配以及统一标准验证工作,在设施的功能方面,目前实现了数据的“一点发布,全域可见”,应用的“一点部署,跨区通用”。
面向“十五五”,夏冰表示,将进一步聚焦高质量的标准构建、大规模的设施部署、市场化的生态运营,持续打造便捷高效、自主安全、世界领先的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有效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
围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提质扩量,刘烈宏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400PB。
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刘烈宏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了246PB。以北京数交所为例,高质量数据集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从去年的10%跃升到目前的近80%。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试点“数据语料作价入股”等新模式,引导企业将高质量数据集折算为股权投入到相关企业。高质量数据集的发展需要数据标注产业的支撑,国家数据局已布局了成都、沈阳、合肥等7个数据标注基地,助力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
“下一步,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也将推动全社会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同,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共创,培育‘为优质数据买单’的市场共识。”刘烈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