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14日电(王菁)当A股市场8月持续上攻,可转债市场同步上演“股债共振”行情。近一周,中证转债指数累计上涨1.08%,近一个月累计涨约4.9%,但“火热”局面下暗流涌动——上周3只转债因强赎退市,转股溢价率中位数压缩至年内低位。
业内人士表示,正股驱动、强赎压顶、下修博弈这三重矛盾交织,投资者在收益追逐与风险规避间需求平衡。未来1-2个月,随着半年报披露与强赎窗口集中开启,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唯有穿透条款表象、深耕正股基本面,方能在波动的蜜糖与砒霜间辨明真味。”
上涨探析:正股驱动与板块分化
8月13日,中证转债指数收报472.93点,单日上涨0.68%,延续近一周的强势表现,日内成交金额1000.41亿元;8月以来,中证转债指数已经累计上涨3.62%,近三个月则累计涨约9.84%。业内观点认为,本轮转债行情的核心引擎是“正股上涨向转债市场的传导”。

“今年以来,转债市场经历1-2月估值修复、3-4月分化调整、5-7月企稳回暖的演进路径。”在国海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靳毅来看,正股动能一直是决定转债表现的核心因素,涨幅居前的高评级转债依靠坚实的平价支撑形成下行缓冲,有效限制了指数回撤幅度。
“而从板块差异来看,新能源、电子等超跌板块的估值修复,直接带动相关行业转债领涨,但地产链转债表现显著滞后。”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对新华财经表示,市场分化水平也已达年内峰值。
近期不同“主题”的个券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特征:“巨星转债”因宠物经济概念爆发,正股上周累计上涨42%,进而带动转债飙升38%,转股溢价率一度跌至-1.2%,呈现罕见的“股性主导”特征;“隆22转债”则受益于光伏龙头隆基绿能上半年业绩超预期,上周涨幅达12.5%,溢价率稳定在15%的合理区间。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曹源源对新华财经表示,当前转债价格水平再度回升至2020年以来最高值附近,在权益“慢牛”行情以及小盘风格持续强势的拉动下,预计积极市场情绪与偏慢的供给格局,将进一步助力转债市场震荡走高,并有望持续吸引增量资金入市,形成正反馈机制。
市场参与者除了青睐超跌个券,亦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指数产品。近一个月来,转债ETF规模激增近120亿元,总规模突破551亿元,其中博时可转债ETF单只规模便达470亿元。
“理财资金是重要推手”,孙彬彬指出,在转债估值高企的背景下,低风险资金择券难度上升,转而通过ETF被动配置。不过也需要关注到,资金流向已现分化,8月12日转债ETF获融资买入5.71亿元,但上证可转债ETF同日净流出3.83亿元,折射出市场对后市预期尚存分歧。
此外,市场“火热”背后,强赎风险也在持续发酵。据中信建投证券研报统计,截至8月13日,17只转债已触发强赎条款未公告,另有41只转债股价位于强赎触发线130元的90%以上。上周退市的“晶科转债”中,部分投资者因未及时转股承受超20%的赎回损失,凸显强赎机制的刚性风险。
面对强赎压力,企业策略出现分化,此前北陆药业在股价连续15日突破强赎线后,果断宣布提前赎回5亿元“北陆转债”,以优化资本结构;而利民股份虽于8月13日触发条款,却公告未来3个月内不行使强赎权,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
“强赎是发行人的债务管理工具,但需警惕企业为规避回售压力而进行象征性操作。”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祥娟提示称。
下修博弈:自救利器与精细化择券
另一方面,转股价下修成为发行人的关键“自救”工具。7月至今,已有9家上市公司提议下修转股价,然而市场反应呈现冰火两重天。
例如,“金能转债”下修后转股价值从78.05元升至100元,接近面值,但因剩余期限仅2个月,涨幅受限;“城地转债”因下修方案未达预期,公告次日显著下挫6.7%,暴露投资者对“诚意不足”下修的抵触情绪。
实际上,下修的成功与否,高度依赖正股走势与时间窗口。“下修后若正股无法企稳,或剩余期限过短,投资者仍可能面临转股困境”,一位券商固收总监向新华财经解释称,这本质是发行人与持有人的对赌。
面对估值高企与隐藏风险,机构策略转向“精细化择券”。综合多位机构投资者观点,“在具体筛券过程中,要规避股价/强赎触发价比超过85%且溢价率大于15%的品种。同时,要为投资组合选择‘债底保护’,例如优选到期收益率大于0.5%的品种,为市场波动提供缓冲。”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郭磊建议采取“平衡型策略”,即“精选转股溢价率30%以内、正股ROE超行业均值、余额超10亿的标的,这类组合近一月收益跑赢指数4.1%”。
国泰君安固收首席覃汉特别警示风险称,高价高溢价品种,即价格大于150元且溢价率超过40%的个券,上周平均回撤达5.2%,小规模券因流动性脆弱,波动率激增37%,强赎预期下易引发“多杀多”踩踏。
国海证券固收组转债分析师范圣哲对新华财经表示,“国央企个券下修的概率会增加,长期是个布局方向,现在开始逐渐兑现了。”
当前,有投资人戏称“可转债市场正深陷‘甜蜜的烦恼’”——在正股弹性、债底保护、强赎倒计时与下修博弈的多重变量中,盲目追涨或简单“双低策略”均已失效。亦有观点提示,“随着半年报披露期临近,业绩分化或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
曹源源也提及,“站在当前时点,考虑到小微盘风格的交易拥挤度不断走高,并且即将面临8月末业绩密集披露时期,需要警惕业绩风险对小微盘情绪的或有冲击,可对弱资质个券需进行提前规避,关注市场风格切换的节奏,逐渐增配有业绩支撑的大盘优绩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