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13日电 (记者吴秋余)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截至7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72.48万亿元,同比增长6.7%,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力有效。
在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出现不少亮点。截至7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贷款利率继续保持低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满足度高。7月利率低位运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利率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利率低位下行反映信贷供给相对充裕,资金需求方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优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贷款利率已经在低位运行了很长时间,说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是充裕的,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加上禁止违规手工补息、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利率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既稳住了银行负债成本,也为银行向企业让利提供了更多空间。目前很多地区在推行“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企业融资成本更加透明,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据初步统计,前7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1万亿元。截至7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4.79万亿元,同比增长6.8%。
在货币供应量方面,截至7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流通中货币余额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前7个月净投放现金4651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上半年,人民银行又出台了一揽子货币政策,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总体表现良好,接下来,各项政策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并持续释放,将会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在存款方面,前7月,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69万亿元。截至7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327.83万亿元,同比增长9%,人民币存款余额320.67万亿元,同比增长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