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城市更新成为高频词。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更新纳入总体要求,明确“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为新时期城市发展锚定了方向。
近来,多个地方对城市更新做出部署。业内人士认为,涵盖资金支持、土地保障、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有望加速出台,为高质量城市更新注入动能。
以“民生导向”为主线
8月7日凌晨,西兴高速改扩建项目渭河特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这项串联西安与咸阳的交通工程进入冲刺阶段。作为国内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通过此次改扩建,将显著改善区域交通状况,提升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交通架起区域协同“硬联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也在开启地下管网攻坚行动,通过管网改造筑牢城市“里子”。
在四川,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和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完成燃气管网改造391公里、供水管网改造40公里、雨水管网改造46公里、污水管网改造65公里。在河南,2025年计划实施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地下老旧管线改造1500公里,新建公共服务领域充电桩2万个,新建提升绿地1000公顷、口袋公园180个、绿道150公里……
从地下管网到地上空间,从交通攻坚到生活配套,当前城市更新正以“民生导向”为主线,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日常生活。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
“目前,‘城市更新’进入了2.0版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城市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迈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以人为本”的特征更加突出。
城市的魅力,藏在历史建筑的肌理中,印在街巷市井的记忆里。因此 ,现阶段的城市更新更加强调“保护”,坚决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这让越来越多留住人们记忆的老街区、老厂房在重新利用中焕发了生机。
在青岛四方路街区,一片片呈“口”“日”字型的里院建筑,曾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建筑方言”,见证了百年前青岛作为商埠的繁华。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年轻人陆续搬离,老里院渐渐冷清。
转机始于城市更新的“绣花式”改造。青岛市北区政府在做好居民安置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提升,利用里院“独门独院、错落有致”的空间特色,引入咖啡馆、文创店、非遗工坊等业态,让老建筑成为“首店经济”的独特载体。
在贵阳中心城区,“新印1950”文创街区厂房前,常有市民驻足拍照——这里曾是始建于1950年的贵州新华印刷厂,机器轰鸣的车间、堆积如山的书本,承载了贵阳人半个多世纪的集体记忆。
2019年新印厂搬迁,老厂房最终变成废弃的工业遗址。为了留住城市的独特记忆、提升老城整体活力,2022年1月,“新印1950”项目启动,经过两年多的重新布局、打造,旧厂房摇身变成集餐饮、书店、印刷博物馆、文创、零售、酒吧、户外、剧场等业态于一体的文创商业新街区。
让人欣喜的是,街区的活力正向外辐射,周边的便利店、咖啡店陆续开张,原有的烧烤店、火锅店自发升级,与街区氛围呼应。“一园带火一街,一街带火一片”的效应逐渐显现,昔日沉寂的老城片区,成了年轻人打卡的“潮流高地”。
多地布局高质量城市更新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正对下一步城市的发展进行布局。
7月28日,江苏省召开促投资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形成更多投资增量。
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王桢日前透露,上海将积极探索符合上海实际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海已明确要在2026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2027年全面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继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动商业商务提升活力,促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推动“一江一河一带”功能融合和品质提升,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近日表示,将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健全郑州都市圈推进机制,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三年行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让城市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
根据吉林省的安排,吉林也将建立“城市体检—更新规划—单元(片区)策划—更新项目库—年度更新计划”实施机制,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同时,注重以用促保、活态传承。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城市更具特色、更有品位,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支点。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城市更新将成为下一轮城市发展的核心增量领域,其关键在于通过顶层设计的系统强化,支持地方探索“因地制宜、可持续”的更新模式。他预计,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将加速落地。下一步,将通过土地政策创新、收益分配机制优化等举措,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为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提供更多机会。
在李宇嘉看来,城市更新将逐步从“物理空间改造”转向“社会治理升级”,即城市更新将从单一的居住环境改善转向经济、生态、文化价值的多元挖掘,实现从“面子焕新”到“里子提质”的全面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