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4 00:39:40 股吧网页版
做“减法”让大家沉下心来做最原创的科研 打通“四链”对接产学研
来源:上观新闻

  【编者按】近期,上海市启动“十五五”规划“百家访谈、万家调研”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对“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建议。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共同开展对战略科学家、决策咨询专家的深度访谈,受访专家作为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既有对相关行业的一线观察,更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共同助力上海“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本期受访专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封东来。

  人物简介:封东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校长。致力于应用同步辐射谱学和散射、扫描隧道显微学和分子束外延等方法构筑和理解复杂量子材料,并正在领导建设我国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奖励。

  【对标国际科创高地】

  上观新闻:上海正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的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为一名科学家,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对标的国际城市有哪些?

  封东来:就我自己去过的、工作过的、调研过的国际上重要的科创策源地而言,我觉得可以对标的城市包括英国伦敦、美国硅谷和东海岸、瑞士苏黎世,以及东京都市圈。这些地方有着共同点:城市周边有不少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研发机构,并建有先进的大科学装置。

  比如,伦敦周边有剑桥、牛津,还有Harwell科学城,那边有几个大科学装置,还有200家左右各大公司研发机构,这些公司的研发活动都围绕着大科学装置,这个区域已经成为研发活动高度聚集的地方。

  硅谷周边有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以及一些公司、基金等,构成了非常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而美国的东海岸,也就是波士顿、纽约、新泽西这一片,聚集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高校,这两个区域不仅有多个大科学装置,也有全世界最活跃的基础研究,同时也有众多研究机构与高科技公司在开展丰富的应用导向科研。这些城市、地区很宜居,所以聚集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

  在亚洲,我们可以对标东京都市圈,东京大学包括周边很多其他大学在创新方面已形成协同效应,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等一些研究所,同样有同步辐射、中子源、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

  上观新闻:上海也有大科学装置,如何促进高校与企业、大科学装置之间的联系、互动呢?

  封东来: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过程其实是相同的。一开始,大科学装置总是一个“高大上”的东西,是一个追求科学发现的东西。等到企业能够用好它,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必然规律。

  比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大科学装置,做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成果转化。大科学装置本来就是国家平台,服务于高校科研、企业研发 (R&D)是它的使命。只不过现在处在一个从原来以大学和研究所为主的研发,慢慢转向学术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研发的阶段。

  现在许多很好的研发工作,其实越来越多是从企业出来。企业如何用好最先进的设备,更好地为企业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服务?这需要打通人才链、研发链、创新链,人才要慢慢地从大学进入到企业的研发机构。

  目前有一个趋势:很多研发机构、公司直接将自己的研发机构设在大科学装置旁边。比如莫德纳(药企)就把它的研发中心直接建到英国“钻石光源”的边上,瑞士的诺华(药企)同样把研发中心建到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边上,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直接把它的中央研究院建在了SPring-8光源的园区里。

  张江是上海集光子科学之大成的地方,有同步辐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还有上科大正在建设中的SHINE(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计划在2027年开放,之后还会有10拍瓦量级的超强激光装置等等。我相信,未来张江将在光子科学方面成为世界重镇。

  上观新闻:高校和企业如何错位研发,是不是高校更适合做基础研究,企业做应用研究?上海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企业、产业对接?

  封东来:其实,基础研究也分很多种,有些是纯基础的,有些是应用基础研究,后者一旦取得突破的话,能够产生一些颠覆性的技术,这其实很重要。

  如何将高校和产业的科研相互融通,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迅速地走向产业,以及产业需求能跟高校的研发结合在一起,帮助产业解决他们的真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让企业更深入地走进高校?我认为一个很好的模式是,高校和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在联合实验室里的研究生,从他们的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开始,做的研究就是企业出的题,因为它是联合实验室,是一个稍微长期的研发过程,而不是追求短期效益。

  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的产学联合培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创新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将成为研发骨干,甚至担任研发机构负责人乃至企业负责人,这就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

  【靠文化和制度软实力吸引人】

  上观新闻:您觉得,上海距离国际科创策源地这一目标,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

  封东来:从技术研究的角度讲,我们国家的投入已经比以前高了不少,研发经费、科学家的数量、科研用的先进硬件设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五年,上海要达到“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我们跟国际上那些著名的城市、大学相比,更需要有支持孵化大成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同时,我们要像硅谷、纽约、波士顿那样,不只是在上海,更要把长三角、G60科技走廊等联动起来。比如,大科学装置在上海有,在合肥也有,我们要把它们协同用好,服务于整个区域的发展,也需要在制度上破除一些地区、区域间的藩篱

  上观新闻:要创新,很多地方就要破旧,要有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高校而言,如何能让大家在宽容失败的环境中“沉下心”做研究?

  封东来:作为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要把“破五唯”做好,让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做教育、教学生,能静下心来做最原创的科研。可能几年都没出成果,但一旦出来成果,就是具有原创性的。

  具体而言,我们要“做减法”。在人才评价方面,上科大更多看代表作,看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比如上科大的一个老师要晋升常任教席,我们一般会发出去十几封信征询,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外的同行。如此,我们收集回来同行对他的整体看法,通过同行评价来替代简单的数论文、数经费。

  当然,我们也特别看重他的教学水平,这个老师的人品如何,对学生培养的责任心如何等等,“帽子”跟他的利益、待遇不相关联。这其实等于在制度上“做减法”,通过做减法,行政部门也轻松,教授们更轻松,教授们就自然而然地安下心来,专注于高水平研究和高质量育人。

  上观新闻: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上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封东来:如果一个地方对标国际一流,想成为国际上的策源地,最重要的是国际化的程度。上海要成为国际一流,更重要的不是拿硬件或工资去吸引人,而是要拿国际接轨的文化和制度去吸引人

  比如,上科大有位获得诺奖的特聘教授,他每年扎扎实实地在上海两个月,就拿两个月的工资,他的工资和普通资深教授没有区别;实验室的一台设备更新需要经费,同样得从正常渠道发起申请,学校也要按程序考量是否值得投入。也就是说,即使是诺奖获得者,在这里跟他自己在国外所在的研究所没有区别,他感受到的是一视同仁的文化氛围和制度规则。他觉得这里的氛围他很喜欢,培养学生也很上心,也在非常积极地做科研。这是上科大国际化氛围的好例子。所以,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很重要的是学术文化和制度上跟国际接轨,按规律来办事情。

  此外,希望能引入更多的国际机构、国际基金会,包括国外很好的科研机构。现在北京国科大有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Sciences ,北京大学有Kavli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它们是Kavli基金会捐赠的,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研究机构,一部分任务是自己做研发,更多是组织学术活动。像这一类的国际机构,如果上海也多一些,对提升上海科研的国际影响力将有很大帮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