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超9000亿元、2030年突破1.1万亿元的量化目标,并围绕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构建“全链条投入机制”,自8月1日起施行。
在业界看来,这一政策不仅以真金白银的投入规模引发关注,更通过政府主导、市场驱动以及生态支撑的创新模式,为破解“产学研用”脱节、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难题提供了浙江方案。
政府托底,企业“市场之脑”发力
《意见》提出,浙江将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强化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生态支撑,建立完善上下贯通、属地负责的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着力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到2027年,浙江全省科技创新投入达到90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速高于科技创新投入增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3600亿元且占GDP比重3.4%以上,支撑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列。
到2030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达到1.1万亿元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超4500亿元且占GDP比重3.5%以上。
《意见》的核心逻辑在于“双轮驱动”:政府通过财政资金“保底线、引方向”,企业借助市场机制“提效率、扩规模”。
政府投入“只增不减”,筑牢创新底座。政策明确要求,各级政府科技投入预算“原则上只增不减”,且财政科技资金增幅需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根据《意见》,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横向经费累计实际到账总金额300万元以上且形成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或企业自主实施、顶尖人才自主选题实施的科技项目,按规定可上升为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浙江沐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这一硬性约束直指地方财政“重短期、轻长期”的痛点,比如通过将产学研合作项目、顶尖人才自主选题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计划,政府以“风险共担”姿态降低企业早期研发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首次提出“11个设区市研发经费占比均超全国平均”的目标,意味着浙江正从省级统筹向区域协同发力,避免创新资源“虹吸效应”。
《意见》指出,到2027年,科技创新投入牵动的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政府科技创新投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基本健全,力争11个设区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形成良好创新生态。
企业投入“奖补结合”,激活市场主体。针对企业研发动力不足的问题,浙江打出“组合拳”:对研发强度高、基础研究投入超千万元的企业,按研发费用比例给予财政奖励;建立国企研发费用“刚性增长”机制,要求省属国企研发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
在业界看来,这些举措直击企业“不敢投、不愿投”的顾虑。数据显示,浙江计划到2027年引导企业科技创新投入7000亿元,占全省科技创新投入近八成,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外,政策打出高校科研“角色升级”,打通转化断点。政策首次明确,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需合计投入超900亿元,并通过“双一流196工程”“科技副总”计划等载体,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例如,每年遴选100名高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既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能力不足的问题,也避免了高校科研“闭门造车”的弊端。这种“人才互聘、资源互通”的模式,正在重构产学研合作的底层逻辑。
金融“活水”滴灌,投资告别“短期焦虑”
如果说政府与企业的投入是“骨架”,那么科技金融与创新生态则是支撑科创高地持续发展的“血脉”与“土壤”。
金融工具创新,破解“投早投小”难题。浙江提出,发挥“4+1”专项基金撬动作用,做大省科创母基金,并明确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根据《意见》,实施金融促进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地方开展科技型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推进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建设。
此外,浙江提出,创新开发“概念验证贷”“中试贷”等金融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先投后股”保险和“中试综合保险”等保险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单列科技企业的信贷规模,在授信审批、激励考核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制定实施科技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清单
“这一导向与安徽等地的政策形成呼应,但浙江更强调全生命周期支持。”上述负责人分析 ,比如此次提到的开发“概念验证贷”“中试贷”等专属金融产品,覆盖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推广“先用后转”“先投后股”保险,降低企业技术转化风险。数据显示,浙江力争通过金融创新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千亿元,形成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保险产品的多层次支持体系。
记者注意到,此次政策生态优化“软硬兼施”,构建创新闭环。政策不仅关注资金投入,更强调“创新生态”的系统性建设。比如,通过优化研发投入统计口径、建立监测机制,解决数据失真导致的政策偏差;通过深化研判机制,及时调整投入方向以匹配产业需求。更长远来看,浙江计划到2030年将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提升至3.5%,这一目标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与江苏、广东等科创强省形成竞争态势。
区域协同与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标签”。政策明确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避免“撒胡椒面式”投入。上述负责人指出,比如,在生命健康领域,浙江可依托杭州医药港、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载体,形成“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这种“聚焦优势、错位竞争”的策略,有助于浙江在全国科创版图中占据独特生态位。
相关行业人士表示,浙江的科创高地建设,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创新生态的深度改革。当其他省份仍在纠结“政府该投多少钱”时,浙江已率先回答“钱该如何投、投给谁、如何持续投”的问题。科创高地不是“砸钱”砸出来的,而是通过制度设计让每一分钱都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激发最大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