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成都世运会龙舟项目在雨中收官。比赛现场人头攒动,兴隆湖中运动员们劈波斩浪,划桨声、击鼓声、口号声和加油声充斥着整个赛场。
这是这项源于民间龙舟竞渡的中国传统运动首次作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亮相,百舸争流的画面第一次在现代体育赛场上演。
传统运动繁荣城市文化
城因水而兴,水因城而灵。龙舟文化的延续是城市繁荣的记录。
早上5点多,胡嵩阳已经兴奋地起床准备出门了。胡嵩阳是余波酒业龙舟队的一员,而这天(2025年5月31日)是本地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开赛的日子。
端午节期间,“我们的节日·端午”2025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暨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在成都新津举行,这是成都世运会前四川省内最大规模的龙舟赛事,这场龙舟盛会吸引了48支海内外龙舟队伍齐聚蓉城,共同挥桨竞渡。
新津五河汇聚,是著名的“龙舟之乡”,民间划龙舟已有千年历史,相传杜甫留居成都时,也曾到新津观摩龙舟竞渡。
“我是本地人,就在河边长大,我们从小就有赛龙舟的传统。”胡嵩阳讲述道。为了这次比赛,胡嵩阳和队友们提前半个月开始训练,每天下班后训练两到三个小时,大家希望在龙舟会当天发挥出最好的实力。
谈起自己的龙舟队,胡嵩阳满怀自豪。“我们的龙舟队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了,我和同事们在业余时间也会相约一起划龙舟,这是我们的日常休闲娱乐活动。我们的公司是一个酒企,酿酒文化也是传统技艺,和龙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所以公司对传统文化很重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龙舟这项运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勇往直前的激情和齐心协力的信念。” 胡嵩阳说道。
龙舟竞赛不仅展现了水边城市的文化特色,还推动了中国传统运动的发展。
来自法国的Tanguy Gilbert在新津第一次有了参加龙舟比赛的机会,隆隆的鼓声和桨叶扬起的浪花都让他倍感兴奋。“我在法国读完硕士后去了很多国家旅行,我打算在中国逗留一个月。我很高兴能有机会体验龙舟,因为法国没有龙舟,这和我接触的帆船等运动有很多不同之处,我划得有些费力,但是也很开心。”
“龙舟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近年来,龙舟经济愈发火热。今年端午前后,全国及地方性的龙舟赛事活动达122场,参与人数多达570万人。
“龙舟+多元业态”的商业模式,如龙舟文化IP体验路线、龙舟赛事观看、龙舟相关文创周边售卖等,在推动龙舟文化普及的同时,也不断激发着文旅消费新活力。
从四川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联动商家优惠让利200余万元,到北京大运河龙舟嘉年华累计吸引观赛群众近10万人次,再到杭州西溪国际龙舟文化节带动文体旅消费77.8亿元等,龙舟经济充分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文旅与体育、竞技与健康休闲元素,不断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龙舟赛事也带动了其制造业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有与龙舟相关的企业超970家。其中,湖南汨罗堪称龙舟制造的重镇,国内六成龙舟产自这里,每年制造龙舟近万条,总产值约2.5亿元,带动3000余人就业。
现代龙舟的制造,是手艺与技艺的结合。传统的龙舟雕刻工艺通常以樟木作底、杉木为舷,龙舟的榫卯结构往往不用一根铁钉。尽管随着制造技术飞速发展,仍有匠人传承着这项已有百年历史的非遗技术。手工工匠会根据不同水域特点、不同地域对龙头的要求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设计方案。整个过程历经扎底骨、制脚旁、上大旁、扎彩盘、钉花旁、钉夹旁、扎龙缆以及上油打磨等数道工序,才能雕刻出不可替代的“龙头”。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控雕刻等新兴技术得以精准勾勒龙头轮廓,玻璃钢、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的运用,使船身重量大幅度减轻,同时具备更强的抗腐蚀性和耐用性。新兴技术和材料的运用让龙舟既能保留其传统造型,又能提升其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