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年轻医生勤奋刻苦,我们正帮助他们提升国际视野和技能。这些基础完善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旅游能力有望超越其他亚洲地区。” 8月13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李咏梅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李咏梅认为,香港拥有国际水平的设备和医生,本适合发展医疗旅游,但由于香港医疗体系一直以来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所以特区政府没有积极推动医疗旅游发展。
根据香港医管局的公开资料,香港每千人约有2.1位注册医生与9.1位注册护士。相比之下,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资源则更加充裕,以深圳为例,根据深圳市卫健委与深圳市政府的公开资料,深圳每千人约有3.19位注册医生。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教授何深静表示,应致力于加强内地与香港医疗要素的双向流通,帮助内地医院对接国际标准,以建设国际医疗服务中心。
“我们现在正在引入国际三甲医院的认证体系,希望可以覆盖整个粤港澳大湾区。” 李咏梅表示。
据了解,2020年12月成立的深圳市卫健医院评审评价研究中心,依托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得内地"三甲"和ACHS国际标准"双认证"的成功经验,汇聚深港两地资深认证专家,在国家及省市支持下,通过对内地"三甲"标准的升级改造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深度融合,创新性地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CIHA),实现了中国医院评审标准的国际化突破。
受香港特首政策组的资助,何深静与李咏梅等学者组成跨学科研究团队,于2022年5月至2025年5月问卷调研了居住于香港、深圳和广州的3500名香港居民,与140位香港居民、40位香港/内地医疗专业人士和20位香港/内地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组织了9场焦点小组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壁垒是大湾区内跨境医疗的首要障碍,未使用过内地医疗服务的香港居民对内地医院的就医流程、医疗费用与就诊科室都感到不熟悉,从而对使用内地医疗服务感到抗拒。使用过内地医疗服务的居民,则对较短的候诊时间最为满意。李咏梅表示,近年使用大湾区内地城市医疗服务的香港居民数量正在增加,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诊的病人中,香港居民占比已接近20%。
研究团队认为,内地医院信息平台存在就医指导有限、信息复杂、使用受限、无统一收费标准等问题。短期政策应聚焦于建设跨境就医资讯平台,帮助香港居民熟悉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疗体系;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的医疗部门通过密切合作,合理利用大湾区内地城市充足的医疗资源,避免挤占内地核心医疗资源。长期政策应进一步强化香港公立与私立医院的分工,利用跨境医疗服务补充香港公立医院专科服务的短板,促进合作共赢;同时加强香港与内地医疗体系的交流,共建国际医疗旅游中心。
近年来,内地的三甲医院已陆续成立国际医疗部,并开始了国际化的尝试。李咏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国际医疗部提供单人病房,家属可陪同居住,患者亦可以选择医生;相对应地,国际医疗部的住院费用会高于公立医院,但检查费用(如磁共振、抽血)与普通部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