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3日收盘,上证指数涨0.48%报3683.46点,深证成指涨1.76%,创业板指涨3.62%创年内次高涨幅,北证50涨0.84%,科创50涨0.74%,万得全A涨1.02%,万得A500涨1%,中证A500涨0.98%。A股全天成交2.18万亿元,创年内次高,上日成交1.91万亿元。
创新药ETF (517110)单日涨幅达4.05%,科创创新药ETF(589720)单日涨幅达4.00%


数据来源:Wind
【上涨驱动因素分析】
宏观及流动性层面上,美国7月核心CPI环比0.3%略超预期,但关税敏感商品通胀温和(企业仅转嫁5-6成成本),强化9月降息25bp预期,市场预期年内或降息2次。近期市场对利率下行或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仍在发酵,带动资金对成长和科技医药板块的风险偏好有所回升。创新药作为高成长板块,或受益于风险偏好改善。
政策与事件催化角度,8月12—13日,国家医保局公示121 个药品通用名通过商保创新药目录初步形式审查,同时534个药品通过基本医保目录初审。从药品种类看,以单抗注射液为代表的靶向药物是申报的主力军,其中PD-(L)1单抗的申报数量最多。简单理解,商保创新药目录首设、高值创新药比重提升高,意味着创新药支付可及性与商业化预期提升。不过从目录调整的流程来看,分为企业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价格协商等环节,形式审查只是企业申报后目录调整所有程序中的第一步。尽管初审并不等于最终纳入,但依然对市场构成阶段性催化,带动板块短线情绪高涨。
行业中报和业绩预期上,CXO产业链与创新药中报整体呈现恢复性增长迹象,部分公司业绩预告超预期,市场对业绩拐点的预期增强。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在中报中确认了新药上市进度或BD合作进展。中报业绩修复、政策利好和产业逻辑三者叠加,或有助于提升板块估值中枢,使创新药板块在资金轮动中获得一定的支撑。
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仍在继续。近期创新药公司BD活动频繁,特别是向海外市场出口新药或license-out,数量和规模都有明显提升。长江证券指出,尽管7-8月份海外药企高管休假较为常见,但7月出海明显提速。630至今,按出海总包计算,国产创新药已出海300亿美金(仅一个半月),2024年全年519亿美金,出海明显提速。出海提速的主要原因为海外产业压力以及国内创新药含“新”量提升的体现。8月下旬开始,出海或将再提速,早研产业链也有望充分受益,创新药及创新产业链赛道依然是值得持续关注的方向。
【后市展望】
展望后市,尽管筹码因素导致短期行业可能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交易波动,但中长期产业逻辑并没有变化且仍在继续,海外拓展、政策推进、基本面拐点三层主线仍有望持续构成创新药板块的支撑:
1. 首先,BD出海、license-out等国际化进展增强板块成长逻辑;
2. 其次,商保创新药目录和医保目录落地节奏,有望持续提供政策利好;
3. 再次,若中报和三季报创新药及其产业链公司的业绩得到验证,或带来更强估值支撑。
如果上述层面顺利推进,板块有望维持中期上行趋势,估值弹性和业绩兑现有望形成共振。
中短期来看,下半年主要催化包括:
1. 政策层面,商保创新药目录的继续推进、医保支付天花板提升,进一步打开创新药国内价值空间,峰值销售&PS提升。重点关注医保外、定价较高、罕见病用药等。
2. 数据层面,ESMO、WCLC、ASH、SABCS、ERS等国际学术会议召开,高质量临床数据读出有望产生持续催化。颠覆性技术迭代/新靶点进入POC时刻,重点关注PROTAC、小核酸、通用CAR-T、双载荷/双抗 ADC、TCE、核药等。
3. 国际化交易方面,我国创新药从License-out到全球商业化加速。未来5-10年MNC多个主力品种面临专利悬崖,考虑性价比和效率,中国资产仍是首选,可以持续关注符合MNC管线需求和产业趋势的药品品种,以及相关创新药公司未来BD交易的催化。
创新药ETF(517110)紧密跟踪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覆盖A股、港股通等优质创新药企,全线覆盖创新药研发、生产、商业化等各环节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学制药、生物制品等细分领域,或有助于规避单一技术路线失败风险,相对全面地反映创新药产业整体表现,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此外,近期上市的科创创新药ETF(589723),跟踪的是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指数以biotech为主,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中小市值特性,,研发费用占比更高,创新“纯度”更高。从历史表现来看,2024年“9·24”到2025年6月科创板创新药指数的反弹力度比大盘更强,也能够明显超过同类的医药指数,体现出了更强的上涨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