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湛江湾实验室在全省首创并试点的“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模式,用科技赋能“点绿成金”,解锁青蟹亩产近2万元的“绿金”密码,书写生态修复与经济增收双赢的“广东样本”。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海岸防护、固碳增汇等方面作用显著。湛江拥有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围塘养殖和填海造田曾严重挤压红树林的生存空间,导致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近年来,在广东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背景下,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难题,湛江湾实验室率先破题,在2022年4月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并在全省首创试点“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并入选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科技赋能生态修复的标杆。
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丁新原博士介绍,养殖池塘前身多为红树林地,具备恢复红树林的基本生态条件,但直接“退塘还林”会冲击对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如何平衡种植和养殖,成为试点实验的首个难题。
“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种多少、养多少,都要考虑。种养的过程中还要调控塘体水位,确定怎么调,调多少,每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丁新原说。
在距离实验室几公里处,实验室与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合力打造了一个8.5亩的红树林种养耦合试验基地,2024年通过宜林塘基,挖土堆岛等方式,种下桐花树、秋茄、木榄等较适种红树,同时在塘内潮沟养殖贻贝、青蟹等。
丁新原介绍,青蟹价值高,以贻贝为食,但在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易受自相残杀、水质恶化和蜕壳失败等养殖难题困扰,存活率普遍低于30%。此外,长期养殖产生的代谢废物与致病菌持续累积,不仅会引发病害,如果频繁换水,还会导致废水污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引入红树林后,用科学方式种植的红树林可吸收养殖代谢废物,调控水质;沉入塘底的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便是贻贝等底栖生物的天然饵料。”丁新原介绍,更重要的是,红树盘根错节的根系还能为青蟹提供天然的庇护所,契合其习性,阻隔青蟹“自相残杀”,提升存活率。
这种“红树林—贻贝—青蟹”循环养殖模式,既整合了种植、养殖环节,保持养殖水域的面积,又提高了红树林的成活率,实现资源的多层次高效利用,推动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红树林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更给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去年投放的1400多只实验蟹苗,在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捕捞回200多只,折算亩产量约15.7公斤。按照每年2—3个养殖周期估算,年产量约40—60公斤/亩,每亩可创收0.9万—2.0万元。”丁新原表示。
这些青蟹的价值还不只如此。通过种养耦合模式获得的青蟹,经过精挑细选后,其中的雌蟹还会送至实验室进行精细调控。由秦蛟博士带领的红树林青蟹养殖研究团队,利用青蟹膏脂化油人工调控养成黄油蟹技术,已在湛江的循环水养殖缸内完成5批次共132只黄油蟹成品输出,取得了接近70%的黄油蟹转化率,转化率及黄油蟹品级均处于业内领先,实现了黄油蟹从“千里挑一”到“批量转化”的巨大突破。
如今,“塘里种树,树下养蟹,蟹变黄金”这一“点绿成金”的致富密码,正在湛江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篇章。
丁新原介绍:“中心正在牵头联合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鹭洲岛(广东)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单位,构建适合例如青蟹、泥丁、跳跳鱼、斑节对虾、血鳗等湛江高价值水产品种的红树林种养耦合特色试验基地,目前已在金牛岛、南三岛、龙王湾等地进行了60余亩的示范应用。”
目前,广东省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约60%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曾经单一的养殖塘,现在变身“水下森林加高值水产”的“聚宝盆”,养殖户既守护着这片“绿”,也收获着“金”。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红树林的根既扎进了修复的鱼塘,也扎进了增收的希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