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广州8月13日电(记者吕光一)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持续走强,相关热门ETF规模屡创新高。13日,创新药相关概念股表现强势,截至收盘,首药控股19.99%涨停,微芯生物大涨14.39%,美迪西、昭衍新药涨超9%。相关热门ETF亦持续走高,恒生医药ETF(159892)上涨3.39%,港股通医疗ETF(520510)上涨4.09%。分析人士认为2025年是医药行业复苏的拐点之年,长期看好创新药板块的投资价值。
多重政策利好释放
2025年以来政府多次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支持创新药等相关政策,我国创新药进入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期。6月30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研发支持、医保与商保目录衔接、临床应用、多元支付能力等5方面入手提出16条具体举措,支持引导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7月17日-25日,国家医保局连续召开五场聚焦“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的座谈会,从创新药械开展医保综合价值评价、医保价格政策赋能药械创新、医保数据服务创新药研发和上市、创新药研发现状、难点和发展方向以及耐心资本如何支持创新药械等多个主题入手展开深入研讨,展现出全链条、全要素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态度和决心。
7月31日,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王小宁在接受媒体采访中确认“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已在政策层面建立。王小宁表示,国家医保局支持高水平创新药在上市初期取得和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并提出对于高水平创新药设置一定价格稳定期。
中信证券陈竹团队认为,“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推出后将给予高质量创新药更高的定价自由度、效率更高的挂网流程以及更长的首发价格稳定周期。新靶点、新机制的高质量创新药研发厂商有望迎来更快的现金流回报,创新药企业有望持续享受监管政策在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支持差异化创新等方向的全链条支持。根据Insight数据库,当前有近百款国产创新药处于申报上市过程中,在获批上市后有望享受“首发价格机制”。
知名基金经理葛兰在其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半年报中提到,长期看好创新药的发展前景,其中缘由包括国内政策层面的优化,支持研发效率与质量提升,完善多元化支付机制,以及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都为创新药企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BD是核心驱动因素
5月,三生制药宣布与辉瑞就SSGJ-707达成总交易款超60亿美金(首付款12.5亿美金)的交易;7月28日,恒瑞医药与GSK达成一项潜在金额高达125亿美元的License-out合作;7月30日,石药集团以总包金额20.75亿美元的价格将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SYH2086的海外权益授权给Madrigal......
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出海按下“加速键”。创新药出海大体上可以分为“产品出海”和“技术出海”两类。当下主流的技术出海模式是BD(商务拓展)出海,核心是技术(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的跨境授权,包括License-out及新兴的NewCo模式。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BD是本轮创新药行情的核心驱动因素。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2025年1-6月,创新药出海持续加速,达成的BD出海交易项目达50笔,披露的交易总额和首付款分别超484亿美元和24亿美元,刷新创新药出海历史记录。多家药企通过对外授权实现技术出海,交易项目包括ADC、双抗、GLP-1等热门领域,覆盖病种包括肿瘤、免疫、减重等多种高发慢性疾病。
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组)陈灵灵表示,2024年来自中国公司的BD在全球交易数量、金额和早期管线的比重都比往年有所增加,显示出海外市场对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研发能力的认可。
强劲的出海势头背后是创新药企业研发能力的持续提升。据医药魔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数量累计达到3575个,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制药巨头对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成果认可度不断提高。2024年全球超5000万美元首付款的BD合作中,超30%来自中国。
市场上,不少机构看好创新药未来走向。工银瑞信基金指出,创新药产业趋势向好,显示出国际领先的创新实力,当前对外授权行情方兴未艾,但依然只进展到半场,未来半年至一年将有大量对外授权交易等待落地,有望持续支撑基本面,并不断为行业带来催化。尽管近期板块涨幅较大,也出现一定波动,行业整体估值不低,但行业龙头仍有空间,尚未出现泡沫,加上还有至少十几个授权有望陆续落地,其中包括多个百亿美金级别的大额交易,整体看好创新药产业链投资机会。
也有机构认为目前国内创新药企业价值被低估。高盛最新研报提到,中国生物技术板块已进入结构性重估窗口期,当前中国生物技术企业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其全球创新贡献占比已接近33%。这种估值与价值的错配,似乎表示板块仍处“价值洼地”,或许全球资本的重估进程才刚刚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