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厂游”成了旅游业的新热点:年轻人因抢到新能源汽车厂参观券而激动不已,爸妈们走进牛奶、雪糕、汽水的生产车间“遛娃”,老年人在工厂里第一次试吃并接受了“臭臭的”螺蛳粉……据统计,已开放“工厂游”的企业涵盖了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你进厂打卡了吗?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工厂游”,能找到超过10万条笔记。“工厂游”为啥这么受欢迎?一方面,源自游客对现代工业的好奇。制造业的精密与高效本就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如今的智能化工厂、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灵巧高效的机械臂、来往穿梭的无人运输车,都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尤其是亲子家庭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出自企业营销的创新,让消费者亲眼见证“工厂的生产线比我家厨房还干净”,这本身就是一次极具说服力的品牌宣传,“眼见为实”的体验感能大大增强用户对品牌的信任。此外,还有不少企业依靠售卖门票、文创等找到了新的创收方式,自然更有动力打造开放工厂。
游客们热衷走进国产工厂参观,见证着中国品牌崛起的发展势能。以前,“工厂游”只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流行:法国车企雪铁龙在20世纪50年代就率先向公众开放生产车间,日本的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已成为世界工业旅游的经典之作……如今,中国品牌也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打开大门:周黑鸭、蒙牛乳业、臭宝螺蛳粉,不少知名食品企业建起透明工厂,展示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小米、蔚来、小鹏,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开放预约参观,名额往往被“秒”空。
“工厂游”火到“一票难求”,也折射出中国“智”造崛起的壮阔图景。在小米汽车工厂,700余个机器人协同作业,生产线综合自动化率高达91%;在齐鲁制药的车间,智能机器人与精密仪器协作生产的场景堪比科幻电影;在江西的煌上煌工业旅游基地,游客可通过裸眼3D技术体验“时空穿越”,看到古法制作工艺与现代智能生产的鲜明对比……虽然游客未必都能看得懂现代工厂里的技术奥秘,但极具震撼力的现场观感,足以令人亲身体验到中国“智”造的强大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工厂的主业毕竟是生产,如何设计出兼顾生产效率和游客体验的游览路线?在生产和展示之间如何平衡?怎样保障好生产安全和游客安全?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企业的生产流程重构和资源高效利用来说都是挑战,“工厂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容易。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15%,而中国工业旅游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鼓励更多游客进厂参观、支持更多工厂开放打卡,不仅能拓展旅游业的新场景、新玩法,也能为中国品牌打造IP、连接用户打开新路径,为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开辟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