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正悄然迎来外资新一轮配置潮。日前,瑞银资产管理亚洲固定收益组合主管桂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是海外央行、养老基金等长期资本难以忽略的“必选项”。同时,中国债券市场与海外主要市场相关性极低,为全球投资组合提供了稀缺的风险分散价值。当前,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占比仅为2.3%,外资参与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对中国债券兴趣回升
自2024年以来,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兴趣显著回升,出现新一轮配置热潮。桂林分析认为,在美国宏观政策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开始考虑增加对非美元资产的配置。由于对资产组合带来的投资分散化和低相关性方面的好处,中国债券就成为了一个很自然的选择。
瑞银内部对各国央行客户的最新调查显示,各国央行今年继续增持人民币和欧元资产。桂林认为,在这一大趋势下,人民币资产已成为国际投资者的首选配置方向之一。
具体到债券方面,桂林表示,中国债券市场不仅规模庞大且对外资全面开放,已被全球三大主要债券指数纳入。过去十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从不足10万亿美元跃升至25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海外大型央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无法忽视这一庞大市场。
除了规模优势,桂林认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另一个核心吸引力在于与其他债券市场的低相关性,能够有效提升全球固定收益组合的稳定性和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瑞银的数据显示,中国债券与美国、英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债券的相关性接近于零,有时甚至呈现负相关性。桂林解释称,这种低相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和利率周期的差异。
外资配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占比仅为2.3%,桂林认为,这意味着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目前外资的配置结构来看,截至2025年3月末,国际投资者一共持有约6000亿美元的中国债券。据桂林介绍,外资当前的配置重点是国债,持仓规模达3000亿美元,占外资总配置的一半;政策性银行债的持仓约10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对银行大额存单的配置近两年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在利率下行环境下,银行大额存单相对利率债能提供更好的收益。
桂林认为,由于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外资目前主要配置集中在利率债。随着外资对中国信用债市场研究的深入,未来外资在信用债领域的配置比例有望逐步提高。
看好人民币资产
“回顾过去十五年外资配置中国债券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次明显的配置高峰期。”桂林表示,第一次出现在2010年至2013年,主要由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和香港点心债市场的兴起所推动;第二次出现在2018年至2020年;第三次是从2024年起,当前正处在配置加大的开端。
桂林表示,其在与国际投资者的沟通中发现,由于他们普遍采取中长期配置策略,因此对汇率短期波动的容忍度较高。核心原因在于,他们对人民币的长期价值抱有信心。
桂林认为,外资对人民币的信心是建立在三大基础之上。第一,从基本面角度看,中国是极少数能够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大型经济体,每月接近1000亿美元的稳定贸易顺差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根本性支撑。
第二,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为人民币资产带来了新的配置动力。随着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寻求非美元资产,人民币资产包括股票和债券,自然成为投资者多元化配置的重要选择方向。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为汇率稳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自2010年人民币开始国际化以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规模快速增长,从最初每月仅2000亿元人民币增至目前的1.4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长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