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2025上半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理财市场在完善理财产品集中登记服务、优化理财信息披露平台、加强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理财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
集中登记强化监管穿透力
理财产品集中登记服务是近年来理财市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以前,理财产品分散在不同银行和机构,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和标准,不仅给监管带来难度,也容易引发数据错漏和管理混乱。
为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近年来持续推进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落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不得发行未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并获得登记编码的理财产品”。
推行理财集中登记服务是强化监管的关键抓手。这一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登记平台——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实现了产品信息、理财投资者信息以及底层资产信息的“向上”和“向下”穿透登记,满足监管部门全面、动态、穿透的管理要求。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累计与金融监管总局及36家地方金融监管局、1000余家银行及理财公司联网,2025年上半年累计登记理财产品2.78万只,资产信息283.5万条,投资者信息合计超1000亿条。
具体来看,哪些理财信息要集中登记?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支持开展全生命周期登记:在产品端,登记理财产品属性、发行、募集、存续期交易、净值变动及终止兑付信息,为每个理财产品生成唯一登记编码,使投资者可通过中国理财网验证产品真伪;在资产端,穿透登记理财资金投向的底层资产,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在投资者端,记录投资者身份信息、持有产品情况及交易记录;在销售端,登记代销机构、销售资金结算及销售信息;等等。
“集中登记平台将所有在售和存续理财产品统一登记,像给每只产品发了‘身份证’,让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都能被追溯和核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说,理财产品集中登记服务的意义与成效显著。对监管部门来说,通过集中登记平台可实时监控理财资金的具体投向,避免资金脱实向虚或流向限制性行业,提升了监管有效性;对投资者来说,集中登记平台提供了权威的理财信息查询渠道,减少了虚假、重复或模糊的产品信息,更好地保护了投资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行业来说,集中登记支持理财业务净值化、规范化发展,助力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和资管行业转型。
在理财集中登记服务的支持下,理财市场业务发展更加规范。以养老理财为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支持市场机构接入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全面开展个人养老金理财业务。自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展以来,6家理财公司已累计推出35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由21家销售机构代销。今年,共有3家理财公司新发行5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体系,满足投资者养老需求。截至2025年6月末,产品个人养老金份额余额超151.6亿元,较年初增长64.7%,开立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账户的投资者超143.9万人,较年初增长46.2%。
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权益
信息披露是理财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核心防线,能有效减少销售误导,构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健康市场生态。今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系统规范了资产管理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的信息披露行为,推动同类业务实施统一监管标准,强化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强化信息披露,重要的一步是建设规范、便捷、及时的信息披露平台。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理财网信息披露平台建设和运营持续加强,从平台架构设计、信息披露功能、质量监测指标、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填报标准化、披露自动化、服务综合化、监测日常化”的功能目标。《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理财网信息披露平台已累计服务60家市场机构,实现理财公司全覆盖,累计发布各类公告超40万份。
“理财不是‘保本保收益’的,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产品结构、风险属性及历史表现。因此,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是对投资者最直接、最有利的改变。”曾刚表示,借助信息披露平台,投资者可以看得懂、看得清每一只理财产品的核心数据,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产品,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投资,有助于养成专业、健康的投资理念。
在信息披露具体环节中,还存在许多需要优化的流程性问题。比如,针对信息披露标准化规范化问题,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制定了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格式模板,并细化了400余个字段的填报规则。再比如,针对信息披露文件传输过程中存在低效和不够安全的问题,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推出信息披露文件分发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和操作风险,提高代销合作对接效率,保障投资者及时从代销渠道获取信息披露内容。《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已有42家市场机构使用服务,全面覆盖头部发行机构和代销机构,市场份额占比超60%,累计传输报文超2.3万条。
作为首家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签约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文件分发服务协议的理财公司,兴银理财持续推动理财信息披露规范化。兴银理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推进日常公告自动化生成,从源头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与多家代销机构实现信息披露文件直联,有效解决了公告传输效率低下和容易遗漏的问题。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系统建设、制度建设、机构接入、运维管理等工作,保障中国理财网信息披露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在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数据共享提升行业效率
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理财机构深化数据共享已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今年以来,在中央结算公司的支持下,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持续加强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助力提升机构产品发行与销售效率、降低对接成本,为广大理财投资者申赎理财产品提供了坚实保障。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已有1266家机构接入理财产品中央数据交换平台,机构类型覆盖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含省联社下辖行社)、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和理财公司等。今年上半年,累计支持883家机构通过交换平台安全稳定开展销售信息和数据交换,交换平台理财产品销售赎回业务发生额近70万亿元。
数据多跑路、机构少重复,透明高效的理财市场协作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借助中央数据交换平台,理财公司、银行以及销售机构之间不仅减少了手工录入和重复对账的人力消耗,提升了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也对市场行情和客户行为有了更精确的把控,获得了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的数据支撑。
随着数据交换更加便捷高效,理财行业充分发挥数据优势,深入挖掘理财大数据资源价值,积极推动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市场化。在拓展理财市场数据类服务方面,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搭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子公司两个数据共享圈,通过市场自愿、协商一致、签约共享模式,满足机构对单家机构、单只产品的精细化分析需求。
此外,针对投资运作中流程冗长、数据孤岛等关键问题,理财机构构建了一系列基于数据的工具助力投资经理减负。
交银理财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公司在已全面实现参数线上集中化管理基础上,推出参数模板引用、交易一键下单、未来现金流管理以及产品业绩测算等工具,实现产品从创设到终止的全链条信息联动与智能交易。另一方面,引入自动化技术打造智能数据助理,实现外部交易成交单据自动录入和组合管理台账数据跨系统自动归集,解决手工工作繁杂、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问题,为投资运作提供快速、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撑。
“总的来说,理财市场正在由注重规模逐步转向注重规范、透明与效率。集中登记、信息披露、数据共享等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升级,持续提升理财市场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为广大投资者带来更佳的理财体验。”曾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