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年化收益率8%,10岁起每年存1万元,连存6年(总投入6万元),65岁时账户余额为344万元;16岁起每年存1万元,连存9年,65岁时账户余额为293万元;而25岁开始每年存1万元,连存40年(总投入40万元),65岁时账户余额仅为280万元。”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阎志鹏在为养老规划提供建议时所举的例子,再加上了一个“专家建议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的标签后,瞬间在网络上掀起巨浪。
网友们的反应五花八门。有人直指现实:“孩子哪来钱存?还不是爹妈的血汗钱!普通家庭房贷、教育、医疗都喘不过气”;有人质疑收益率假设:“现在哪里有8%年利率的产品?”;更有人调侃:“把养孩子的钱存下来养老,说不定比指望孩子更靠谱” “要是不生孩子,是不是就没这养老顾虑了?”
10岁存养老金最划算吗?
阎教授所举的三胞胎例子,核心在于揭示养老规划的一个关键——复利的威力。所谓复利就是让财富在长期积累中呈指数级增长。复利,简单来说就是“利滚利”,即每年的收益不仅来自本金,还来自之前累积的利息,形成滚雪球效应。
10岁开始存钱的孩子,其储蓄拥有长达55年的增值周期,复利效应更加明显;25岁开始的成年人,虽投入总额更高,40万元对6万元,却因时间缩短了15年,最终反而少积累了64万元。
那么,按照复利理论推演,如果从9岁就开始存钱,时间又多了1年,账户余额将超越10岁起步者。如果有能力,从5岁、3岁,甚至在孩子出生前就进行养老规划,理论上会比从10岁开始存钱更“划算”。
翻阅相关报道,我们看到,阎教授本意并非断言10岁是“最划算”的年龄,而是用具体年龄举例说明“起步越早越受益”的普世原则,即在养老规划中,启动的时间越早,利用复利积累财富的效果就越好,财富的增长就越有可能达到一个可观的程度。
为什么年利率要8%?
阎教授被网友戏谑为“砖家”,另一大争议点在于年化收益率8%的假设。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普遍较低,多在1%~2%之间徘徊,为什么阎教授还要假设年利率8%呢?
这是因为复利效应要起作用,还有另一关键因素——收益率。想要获得切实的复利效应,收益率需要越高越好,否则增长缓慢,复利效应难以显现。
举个例子,存5万元,时间为30年,如果年化收益率是2%,30年后余额为90568元;若收益率提高到3%,余额就可以实现翻倍,变为121363元;要是年化收益率能达到5%,最终余额能有216097元。由此可见,即便利时间足够长,如果收益率过低,财富的增长幅度也十分有限。教授用8%做为假设条件,或许是为了凸显收益率差异的放大效果。
从理论上来说,阎教授的理论本身并没有错,他所举的例子只是为了解释自己的观点,帮助人们理解养老规划中时间和复利的重要性,并非是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至于在实践中,能否获得8%的年化收益率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加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