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8岁男孩牵动着众人的心。网友转发的一则紧急寻人启事显示,这名男孩于8月9日跟随一个夏令营团队攀登苍山时,上午11时40分左右与队伍走失。目前仍然没有消息。
更令人揪心的是,多方信源显示,这是一名有语言障碍的特殊儿童。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曾给他上过轮滑课的教练介绍,孩子平时就读于特殊儿童幼儿园,仅能进行简单语言交流,即使他听到有搜救人员在喊他,也不一定会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该如何在茫茫大山中生存下来?搜救人员又怎样才能从深山密林中找到一个有交流障碍的孩子?尽管专业搜救队和志愿者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找,但种种问题,仍让人揪心。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如此年幼且特殊的孩子,为什么会被带到环境极其复杂的苍山来参加“户外独立营”?其安全性如何保障?知情者称,失踪的男童来自北京,所参加的夏令营机构,当天有7名儿童,另有4名老师带队。而在媒体采访中,关于失踪的细节,夏令营的一名老师说,男孩可能是在一个转角走失了,老师没注意到。
换句话说,男孩到底是怎么失踪的,带队老师似乎也不是很清楚。那么,4名老师带7名年幼儿童在野外活动,是否能尽到看护义务?事实上,对于患有孤独症的特殊儿童来说,一般需要一对一的看护才能保证安全。而在地形复杂的野外山林,照护这些孩子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此外,对于年幼的孩子离开父母来参加“独立营”爬苍山,许多当地人也表示不解,“地地道道的大理人,都不敢轻易去苍山上,山上有野狗有毒蛇,晚上经常下雨甚至是零下气温……”
目前,孩子还没找到,我们无意于责怪任何人,但必须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活动,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每到寒暑假,许多家庭都会选择让孩子参加一些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近年来,少儿夏令营、研学市场日益扩张,在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扩大视野、增进知识的同时,也暗藏着许多问题。一些机构为了吸引家长的参与,在宣传上打造出许多“看上去很美”的噱头,但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却流于形式,名不副实,甚至连最基础的安全都无法保障。这样的营地研学活动,显然给参与的孩子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去年夏天,上海一名13岁少年参加了某公司组织的荒野生存技能营活动,在活动中,孩子脚扭伤后竟然仍被要求带伤徒步,后又再次摔倒,导致骨折。家长事后发现,宣传中的“专业团队”实际上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其中部分还是教练的亲戚。如此“草台班子”怎么可能保障参与者的安全?连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没有,夏令营有再多“卖点”又怎样?
今年暑假伊始,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要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慎重选择各类夏令营、研学、游学和校外培训机构,防止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危害身心健康事件发生”。
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安全!安全!还是安全!一切目标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固然,我们不必对孩子在户外活动中的小磕碰太过敏感,但是,组织营地活动的机构必须具备专业的安全保障、相关医学常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这并不矛盾。目前,当地相关部门已对这家宣称采用自然疗愈法治疗孩子的涉事夏令营机构展开调查。无论如何,孩子的安全决不能用来“试错”,以最大的敬畏心投入到安全保障中,是对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