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8月12日,财政部官网相继发布《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为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引。
其中,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经办银行发放的贷款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对于个人消费贷,每名借款人在同一家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贴息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直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消费者和经营主体的资金可得性;二是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相关领域的信贷投放;三是形成政策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从消费拉动效果来看,该政策具备较好的乘数效应潜力。一方面,贴息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费成本,能够激发被价格因素抑制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支持服务业经营主体改善供给能力,有助于提升消费体验,形成供需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曾刚表示,政策覆盖的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领域,正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点方向。这些领域具有较强的带动性,不仅能直接促进相关消费,还能通过产业链联动效应带动上下游消费。
对于此次财政贴息力度,曾刚认为,从政策设计来看,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的政策力度适中。这一标准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又保持了政策的可持续性。对比历史上类似政策,1个百分点的贴息幅度处于合理区间——既能产生实质性的成本降低效果,又避免了过度刺激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单户最高100万元贷款额度意味着年度最多可节省1万元利息成本;对于个人消费者,3000元的贴息上限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能够覆盖大部分家庭的重要消费需求。这样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具备普惠性特征。”曾刚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两项政策都设置了明确的上限约束,这体现了精准施策的理念。曾刚指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上限3000元,既能覆盖普通家庭的主要消费需求,又避免了对高端消费的过度补贴。服务业经营主体100万元的贷款上限,主要惠及中小微企业,符合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稳定的政策导向。同时,政策明确限定了资金用途和适用范围,严禁用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理财等套利活动,确保资金真正流向实体消费和生产经营环节。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从财政可持续角度看,1个百分点的贴息比例和设定的上限约束,使得政策成本相对可控。中央财政承担90%、地方财政承担10%的分担机制,既体现了中央统筹,又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政策实施期限的明确设定,也为后续评估和调整预留了空间。
“总体而言,当前的贴息政策在激励强度、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之间实现了较好平衡,是一次精准的政策尝试。其效果将主要取决于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和市场主体的响应程度。”曾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