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启动且火遍全网的“苏超”,似乎又多了一个模仿者。近日,又一场“苏超式”足球赛事——2025年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打响了揭幕战,石家庄队在主场对阵张家口队。它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群众性五人制足球主客场联赛,也再次为业余足球赛事热度添了一把火。
据报道,截至目前,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赣超”)已战至第五轮;刚刚开打的“河北五超”(五人制足球)将延续到明年4月;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汉超”)、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也定于8月16日和9月正式举行……一场场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接连鸣哨,显示了各地对于抢抓“票根经济”机遇的热切期望,也为社会足球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见贤思齐、多地跟进当然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地情况,遵循足球规律,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以“村超”“苏超”为代表的地方性业余足球赛事,是扎根社会发展足球的生动实践,既打响了地方知名度,又活跃了足球文化,还促进了经济发展。比如,“苏超”从第三轮起,江苏各市利用比赛的撬动效应,推出了贯穿赛期的文旅活动和消费场景,让“体育局局长输球的委屈全写在了文旅局局长的笑脸上”。据统计,八轮“苏超”、48场比赛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过110万人,场均2.3万人,第五轮至第八轮场均超过3万人。当地媒体报道称,前六轮比赛期间,全省线下监测的旅游、住宿餐饮、体育等场景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近期召开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对于发展社会足球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加快推进各级青训中心建设,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职业联赛健康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普及发展社会足球,积极提升社会足球文化素养”等要求,并强调要“遵循足球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走出一条中国足球振兴发展新路”。
近年来,一件事成为“网红”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很吸睛,参与者如过江之鲫,但真正实现从“网红”变“长红”的,却少得多。大量红极一时的现象级社会活动,并不能持续产生经济效益、提升社会效益,而更多的盲目跟风者当然也只能落得东施效颦,最后草草收场。
扎根社会抓普及足球的方向肯定是正确的,各地试图“以足球搭台、让经济唱戏”,这个想法也没问题。但关键还在于因地制宜,需根据当地的群众基础、足球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科学设计赛制,着力体现特色,推动流量转化为价值。有的城市本来就有参加“中超”“中甲”这种顶级职业联赛的球队,已经吸纳了大部分球迷,所以未必适合开展足球联赛;还有的城市对足球并不感冒,这些情况都很正常。就像投资,人声鼎沸的时候机会可能并不大。当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开始效仿“苏超”时,话题便逐渐降温,这种操作是否还能体现出预期的价值,对此恐怕需要深思了。 □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