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以“真金白银”支持居民消费,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市场人士分析称,该《方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据悉,本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中央层面首次实施。财政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政策将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依托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差异化的客群基础,广泛覆盖工薪阶层、灵活就业人员等各类人群,增强政策的普惠性。
对于贷款贴息对象,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基本可覆盖普通居民各类日常生活性消费以及相对支出规模较大的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
贴息政策将如何精准支持消费?财政部负责人表示,限定贴息对象为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对于个人消费贷款未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不予贴息。还要明确贷款经办机构对借款人消费信息识别工作职责,建立贴息资金拨付全流程审核机制。
据了解,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借款人操作负担,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测算、申请、拨付、清算等工作主要集中在贷款经办机构和政府部门,力求流程便利、管理精准、执行高效,在确保贴息资金合规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借款人操作。
消费者可以去哪些机构办理贷款,《方案》规定,包括全国性或跨区域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业务规模相对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借款人仍按照一般贷款流程在经办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同时为有效识别符合贴息条件的消费交易信息,借款人需授权经办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发放账户或指定账户交易信息,用于开展贴息资金审核。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贴息利率方面,此次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为年化1%,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贴息计算基数为借款人在政策执行期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支付的符合条件的消费汇总金额。
在政策期限方面,财政部负责人表示,政策实施期限1年,具体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上述期限内,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本贴息政策。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