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12 22:12:11 股吧网页版
对话科创家 | 沈阳天仁合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晓明:“只有中医的AI,没有AI的中医”
来源:科创板日报

  2025年盛夏,中医AI赛道迎来爆发式突破——天津天河团队发布“AI原生医院”重构诊疗流程,广州超算中心落地10万病例训练的中医大模型,长三角企业推出舌诊3分钟生成25项健康指标的“未病先防”系统。在这场由算力与算法驱动的中医智能化浪潮中,东北地区却鲜有代表入局。

  然而一家扎根沈阳的企业正以独特路径破局:手握6张一类械证、3项二类械证(2025年将获批三类械证),其研发的针灸机器人、脉诊机器人已进入辽宁社区医院,将单次中医诊疗成本压缩至西医的1/103。更关键的是,它提出一套颠覆性理论——“生命科学能量时代” ,宣称中医的穴位、气血本质是能量信息维度认知,而当今医学仍停留在“物质生命观”,落后社会文明整整两个时代。

  天仁合一,这家从2012年学术研发起步的企业,在资本尚未涌入时,仅靠自然人股东资金支撑十年研发。如今,当行业聚焦AI开方与辅助诊断时,他们选择了一条更艰苦的路:用智能装备重新定义中医的“疗效表达”,让经络能量流动成为可测量、可干预的临床指标。

  本次对话科创家,我们走进沈阳浑南区,看天仁合一董事长董晓明如何用智能装备重构基层医疗,踏上生命科学的三级跃迁之路。

  公司基本情况

  问:简要介绍一下天仁合一公司的发展历程

  答:天仁合一创始于2012年的学术型研发,2014年正式成立,2019年起全面开展系统性业务拓展。目前持有6-7个一类医疗器械证、3-5个二类医疗器械证,预计2025年新增1-2个三类医疗器械证,年均上市4-5款新产品。发展过程中获各级政府持续支持:从沈阳市人工智能研究院、省级人工智能研究所、省级产业园创新中心,到专精特新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辽宁中医药大学作为重要合作伙伴提供深度协作,共同奠定企业在中医智能装备领域的优势地位。

image

  问:公司的核心管理团队和专业医疗团队的构成情况如何?团队的专业背景和经验是如何和智慧中医的理念结合的?

  答:天仁合一构建了医工交叉的创新体系,其智能装备研发需深度融合中医权威专家(许斌院长、国医大师张静生等)、工程技术(传感器/自动化/材料学团队)及前沿科技(中科院自动化所/深圳先进院/清华航天等协作机构),通过自有研发团队与中科院四院所、中国药品器械检验中心的技术闭环协作,形成多学科协同攻坚机制——这种立体化架构不仅攻克了脉诊机器人微米级精度等难题,更以华为级的跨学科融合优势,奠定中医智能装备领域的代际突破地位。

  核心竞争力

  问:公司在智慧中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创新成果?

  答: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生命科学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进程:人类社会已历经物质时代(铜铁器)、能量时代(蒸汽/内燃机)和信息时代(计算机/AI)三次跃迁,而现代生命科学仍停滞在物质生命观主导阶段(仅关注可见实体)。但生命本质包含物质、能量、信息三重维度,当前学科落差已达数百年甚至千年。我们的研发突破在于:在物质生命认知基础上,率先融合能量维度(气血/经络)与信息维度(生物电/频率响应)研究,客观上成为推动生命科学从物质时代向能量时代跨越的开拓者。

image

  问:公司如何吸引和留住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医资源?

  答:我们合作的院士和国医大师,并非因顾问费或经费支持我们,而是认同我们的方向与自身认知。他们认识到古老中医需与现代科技结合,而我们正用科技赋能中医(如研发针灸、艾灸、脉诊等机器人及未来能量补养技术),解决了中医在手段、工具、效率上的落后问题,方向正确。其次,这些阅历丰富的专家对生命的认知高于社会普遍水平,理解生命包含物质、能量与信息维度。当现代科学难以解释某些现象时,常被误认为是“神学”。我们关于生命能量与信息的理论和技术,恰好解释了他们的困惑,因此他们由衷支持。

  问:公司在中药质量的采购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经验和优势?如何将这些经验推广到整个行业,提升中药质量?

  答:探讨医疗本质,需看清中医衰落原因。清中期前仅中医独存,其后西医凭借抗生素(如阿司匹林、青霉素)取得决定性优势,如今占据大部分医疗市场和患者。若无国家扶持,中医处境将更为艰难。中医衰落的核心在于失去疗效。一方面,其系统性的完整逻辑有所缺失。更关键的是,药材质量严重退化:昔日道地野生药材药效强劲,如今人工种植药材(如同大棚蔬菜)药效弱化,加之农药残留与选材不严,导致疗效层层递减(除以3、5、10甚至100倍),使中医发展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致力于在医疗领域(无论设备或医院)以结果和疗效为导向。当今世界不缺乏发现疾病的手段(各类检测技术),但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正聚焦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力量,这将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image

  行业发展趋势

  问:您认为当前智慧中医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智慧中医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答: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认知不足,常以日常消费品的逻辑看待它,这是错误的。互联网未能改造医疗行业即是明证——即使财力雄厚如头部互联网企业,其“互联网医疗”尝试均告失败,因为医疗遵循独特的逆向逻辑。当前人工智能(AI)医疗热潮中,AI可能取代部分西医,但无法取代中医。所有试图直接套用AI模式做“AI中医”的尝试,将重蹈互联网医疗覆辙而失败。未来的关键在于发展“中医AI”而非“AI中医”——即让AI技术服务于中医的逻辑和体系,而非用AI逻辑主导中医。这如同“用脚走路”而非“用头走路”,是根本性的路径差异。

  问: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公司如何借助政策东风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在政策解读和利用方面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答: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其支持政策对企业有重要助力。我们研发产品会顺应国家政策导向:重点投入国家支持的领域,如中医诊疗设备、艾灸拔罐等传统技法的科技化产品;规避政策限制的方向, 国家虽支持中医,但明确反对过高收费(控费)。因此,我们调整策略,将原计划的高端大型设备转向开发更便捷、经济的小型设备,以符合国家整体战略。

image

  问: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应用,您认为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中医诊疗的模式和流程?公司如何抓住这些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智慧中医的发展?

  答:在人工智能等时代追求效率提升的同时,需警惕诊疗结果因此产生的“快餐化”倾向,这会导致疗效进一步打折,加剧中医发展的困境;我们始终警醒并思考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巧妙提高效率,而非为了效率牺牲疗效——正如餐饮业因预制菜、方便面等追求便捷导致健康问题频发,医疗的核心在于疗效,不能为了降低成本或追求速度(如远程会诊将5-15分钟的诊疗压缩至2分钟)而忽视结果,必须在确保结果(疗效)的基础上提升效率。

  企业社会责任

  问:公司在公益事业方面有哪些举措和计划?如何通过智慧中医的技术和资源,为更多患者提供普惠的医疗服务,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或贫困地区。

  答:我们始终秉持中医人的情怀,通过捐款助学、成立"天仁合一"公益基金及疫情期间捐赠等公益活动回馈社会。未来将立足行业发展,响应国家"中医下沉"战略,聚焦两大成本问题——初期投入与长期运营成本。通过集成中医人工智能装备,将社区医疗的总体投入降至西医的1/5-1/10,运营成本压缩至1%,实现基层"投得起、用得起"的普惠医疗。这不仅是捐赠层面的支持,更是通过行业重塑助推国家中医战略。

  未来发展规划

  问:在未来的发展中,天仁合一有怎样的战略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

  答:天仁合一的发展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现阶段研发"中医智能装备";中期进入"生命科学能量时代";远期迈向"生命科学信息时代",最终成为融合物质、能量、信息完整生命观的科技企业。每个阶段需5-10年积淀,我们致力于推动全球生命科学进步。当前中西医实际占比为5%:95%,与国家"并重"战略差距显著。正如电动车颠覆燃油车,我们将以能量维度突破传统物质生命观,实现中西医均衡发展;当进入信息时代时,将形成代际优势。中医核心逻辑(穴位/气血/经络/阴阳)本质是能量与信息维度的生命认知,这亦是东方生命科学的希望所在。

  问:公司如何规划在沈阳乃至全国的市场拓展,在品牌建设方面将采取哪些策略来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患者选择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医服务?

  答:作为医疗器械企业,我们采取分阶段市场拓展策略:第一阶段立足严肃医疗领域,以医疗机构为核心入口;第二阶段借助互联网等渠道横向扩展,推动产品覆盖消费医疗市场;第三阶段延伸至居家康养与养老服务领域。该战略将随社会及行业认知提升稳步推进。

image

  问: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您对智慧中医行业有哪些期望和建议?希望政府、社会和行业组织在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智智慧中医行业的繁荣发展?

  答:当前中医发展仍困于传统农耕文明思维,难以适配工业文明时代。其根本症结在于:农耕文明的认知框架(如农民视角审视工业体系)导致行业难以自我突破,亟需外力推动跨学科交融——正如国家智库(发改委、工信、科技等部门)能跳出中医圈层审视问题,而行业内部却难突破固有体系。历史证明内生变革往往乏力,如同清末改良、军阀政权均未实现真正革命,唯有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新道路成功;中医复兴同样需要开辟新路径,而非因循守旧。落实"守正创新"需厘清本质:守正绝非固守形式(如抱拳磕头),而是坚守对生命多维认知的核心;创新须打破螺旋下降陷阱——若仅重复研习两千年前典籍而无代际进步,则违背科学发展规律。行业需清醒认知:精华在于生命观维度(能量、信息层面),糟粕在于僵化形式,这要求全行业深度反思并开展跨学科协同变革。

  资本与融资

  问:天仁合一自成立以来经历了哪些融资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融资的规模和主要投资方有哪些?

  答:天仁合一的发展历程较为艰辛,前期完全依靠自然人股东自有资金投入。去年首次尝试引入外部资本——由社会合作伙伴成立的小型投资公司进行试探性注资。由于研发投入巨大,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及社会效应良性循环,预计今明两年市场反馈转趋积极、销售规模形成后,将正式启动融资。我们始终以上市为明确目标,通过资本市场加速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若成功上市,其引发的行业震动将具备华为级别的现象级效应。

  当被问及中医困局,董总犀利指出症结:“我们仍用农耕文明思维对抗工业时代。”这位信奉“外力破茧”的革新者,正呼吁跨学科智库打破行业认知茧房。立于旁侧的通经通络机器人,仿佛在回应一个古老医学的智能新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