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浦东找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地方,有人会提名周家渡一片。那里是老早市区老百姓动迁后的集聚地,昌里路、齐河路承包了人们热气腾腾的早市、夜市。
周浦估计也会被提名。尽管离中心城区有些距离,这里繁华的商业市场却每天都要吸引周边数以万计的居民来消费,不愧“小上海”。
而沪东新村一带,外界知晓度可能不高。沪东新村街道是因为老工人新村的建设才得名的。老工人新村是因为沪东船厂的工人集聚才形成规模的。现在船厂搬走了,住在这里的老工人也迁走大半,可偏偏这里的社区商业,非常热闹。
就拿直接服务沪东新村街道居民的文峰广场来说吧,开了20多年经久不衰。去年上半年,商场客流量同比又涨了30%。今年推出的4天快闪“面包节”活动,也引出了30%以上的客流增量。
有人说“线下消费不行了”,“社区商业卷不动了”,但总有人能逆风坚挺,背后的门道或许值得借鉴。
“社区不是没人了”
社区商业体,是上海今天重要的商业形态。它的辐射半径虽有限,但客流量、客户粘性却未必差。
不过,这些年社区商业的确是越来越难做了。一方面,老的社区商业体设施陈旧了,有的人家几度转手,也有引进大的商业公司托管运营的;另一方面,过去20多年间上海很多区域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社区商业体感到苦恼,不知道消费的人都到哪里去了。
不过,“社区并不是没人了。”沪东新村街道沪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文亮,一边指着这些存在了六七十年的老房子,一边说:原先沪一、沪二、沪新几个居民区住的全是船厂老职工,加起来有上万人。后来随着船厂搬迁,老房易手,还有不少年轻人租过来,现在这里住的与老船厂有关的人(老工人或后代),也就20%吧,但总户数并没有明显减少。
人在变,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夹在几个社区之间的一条沪东路,以前被大家戏称上海路。这几乎就是沪东的CBD,衣食住行不出这条路都能得到满足。现在的“上海路”还是很有生活气息,逛一逛能买到各种瓜果蔬菜海鲜,甚至是乡下土产山货。但健身房、理发店、奶茶店、咖啡馆等也正在取代旧的业态。
社区商业体跟家门口的小街,遵循同一套商业逻辑。“得知道住在这儿的人,过什么样的日子,吃什么样的饭,买什么样的东西。不是说一楼引进几个大品牌,四楼五楼填满餐饮就可以了。”文峰股份董事、副总裁顾晏说。
2000年,文峰广场开业。当时顾晏负责招商。“很难招,周围的开发程度也很低,品牌方都不愿意进来。我们很多员工都好奇,老板怎么选了这么个地方。”
2021年,文峰广场进入了“最低谷”。因为3年的疫情冲击了线下消费,本来就有些过气的文峰广场,经营惨淡。
顾晏在那个时候再次从集团调回文峰广场,负责商场的调改工作。
文峰广场必须要变样了,很简单的道理,“这20多年,你看看周围的街区变化了多少,商品房、动迁房都盖起来了。”顾晏说,他们必须把现在住在社区里的人“抢”回来。
调改不是“高端化”
一说“调改”,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商场要变高级了。
不错,上海这两年很多商场的调改,都是把百货业态变成购物中心业态,也就是增加品牌店、餐饮店,以及多种多样的服务型业态。
有些商场调着调着价格就上去了,平价女装店没了,买一条裙子动辄上千。平价餐饮也没了,人均50块钱的店都给挤到B1层去了。
文峰广场有些剑走偏锋了。现有的300多家门店里,主打一人食的小餐饮占70多家,而且居然都集中在一楼。
别人的一楼,卖黄金首饰、新能源汽车;文峰的一楼,兰州牛肉面、冰糖葫芦、小炒肉……中午一进商场,到处是呼哧呼哧吃饭的居民、白领,以及黄色蓝色的骑手。
别人都是恨不得把快消品牌清退了,把独立品牌、原创品牌请进来,更拼的商业体还摩拳擦掌地要搞两家“首店”。
文峰的确也增加了一些中高端的时尚消费品牌,却也把很多古早的、父母辈熟悉的牌子留下了,比如佐丹奴、威鹏。记者在大众点评上搜索了一下,威鹏作为上海本土一家老服装品牌,目前只有两家店,一家在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一家就在文峰广场。
顾晏说,这是他们差异化竞争的策略。“其实调改期间,我们内部也出现一些争论。后来决定,不走千店一面的路子,既然是社区商业,那我们就把烟火气做到极致,让男女老少,有不同消费能力的老百姓,都能来我们这儿。”
其实,引进这些小餐饮一点儿不难,现在哪个社区商业里,没有五湖四海的小吃?难就难在平衡取舍大众需求和商场盈利。
众所周知,一层是一间商场租金最高的地方,且最体现一个商业体的调性。但小餐饮的承租能力有限,把它们集中在一楼,就要划小租赁单元,并且要承受一个必然后果——商场看上去没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文峰在实践中实打实地得益了。顾晏算了笔账,商铺面积切小后,出租率上去了,长期保持在95%左右,总体上租金收益并不比原来低。而且小餐饮集聚在一楼,有利于聚人气,商家感觉客流转化效果不错,承租能力也在提升。
“更关键的,小单位的租赁面积有利于我们做动态的品牌优胜劣汰,经常给老百姓新鲜感。毕竟船大难掉头嘛。”
线下消费的“链条效应”
现在,来文峰的消费者可真不少。商场根据周边热力图测算了一下,除了3公里范围的消费圈外,地铁还带来了最远11公里以外的客人。
调改至今,文峰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客流增量。
不过,整个消费环境带来的影响还是不能小觑。今年,不少商业体都感到“生意难做”,文峰最近两三个月也刚刚体会到“客流同比减少”带来的影响。
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几个外卖平台的“商战”直接背刺了线下商业,顾晏观察,一楼很多店面的外卖单量都增加了20%以上,但来线下消费的确实少了挺多。
看上去,消费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消费没有减少。实际上,消费是一根链条,当线上下单的人数增加,甚至逐渐养成线上消费习惯,店铺就需要把更多的成本放在运营线上平台,以及应付不断提升的平台抽成,从而减少线下用人、租赁面积,降低投资预期。
与此同时,线上消费往往不存在关联消费。老百姓不出门,就不需要坐车,不进商场,就不会形成额外的消费场景,商场也就进一步失去竞争力。
“我们还是希望等天气没那么热,把大家请到线下来消费。现在各方都在想办法。”文峰想到的办法,和这两年许多商业体正在实践的方法类似——以快闪活动引流。
之前,文峰举办过非遗活动、面包节活动,确实带来了新增的客人。这些线下活动不同于线上购买,它能增加互动的体验。比如面包节期间,文峰是从全国各地邀请了40多家面包店的经营者。尽管当时天气已经热起来了,业内都认为这时做食品类的市集可能会受一定影响,但还是做成了。
人到场,消费也就到场了,不少商家在那几天都增加了营业额。“我们会继续跟商家一起,多策划些活动,把线下消费的独特性做出来。”顾晏说。
一些商家和商场负责人也建议,希望政府的消费券发放活动能够定期举办,并且设计更有针对性的优惠方式。因为就在今年5月浦东新区发放消费券期间,文峰广场的新增会员数超过1万多人。不少食客从十几站地铁外赶来用餐,补贴的撬动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