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年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257亿,同比增长7%,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今年上半年又创了一个新高。
(1)游戏行业市场拆分
在这3000亿的游戏市场中,自主研发的游戏收入大约占了2600亿。再按照游戏设备去拆解就是“手游”,其市场规模达到了2382亿,在整个市场中占比73%。客户端游戏大概是680亿,位居第二,占比是21%。网页游戏则是继续萎缩,市场收入仅有46亿,连续第九年下滑。除了手游、客户端、网页游戏之外,2024年比较亮眼的类别是主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推出让去年主机游戏市场达到了45亿的体量,也录得了同比50%的高增长。
(2)需求端:人均消费水平持续提升
在经历了2010年代的玩家高增长以后,2020年代游戏行业的玩家数量是趋于稳定的,玩家数量稳定在约6.7亿人,渗透率接近全国人口的一半,玩家数量进一步的增量空间其实是比较有限的。
但是在数量增量有限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水平却是在稳步提升的。2024年玩家人均消费达到接近500元,同比也录得了比较高的增长。这表明存量玩家的付费意愿是在逐渐提升的,也就是说为情绪价值和快乐消费的观念随着整个消费行业理念的转变正逐渐被接受。现在玩家也更愿意为优质的游戏内容持续买单,并且对虚拟道具和服务的付费接受度也在逐渐提升。这为游戏公司提供了较好的背景,游戏公司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来提升游戏的人均付费水平。目前来看,整个行业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叠加不断攀升的人均支出,行业的需求端有较好的支撑。
(3)供给端:瓶颈逐步缓解,产业健康成长
供给端方面,我们国家游戏行业高度依赖政策导向,版号是整个行业的生命线。从2022年4月版号恢复以来,监管部门保持了比较科学合理的发放节奏,基本实现了每月都有新游获批。2023年新游核发的数量相比以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2024-2025年更是呈现了逐月提升的趋势。目前整个游戏行业储备了大量待开发的项目,为整个行业的供给提供了比较好的保障。我们相信,随着供给端的瓶颈逐步缓解,玩家对游戏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有望得到更好满足的。游戏产业也有望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循环:产品丰富、用户买单。
此外,AI技术这些年的发展也为内容供给提供了比较好的空间。虽然目前完全意义上的原生AI游戏还是一个空白领域,但其实现在大家已经在逐渐布局AI赛道。未来一旦出现AI爆款,将为市场提供一个全新的内容增量。
(4)发展趋势:行业转向“长青”模式
此外,市场对游戏生命周期的认知也在转变。这些年来,国内厂商逐渐摒弃过去短期爆款、频繁换皮的产品模式,逐渐转向打造长周期精品的战略。新增用户放缓与存量竞争加剧进一步使得保持游戏旺盛的生命周期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长期运营的老游戏对整个游戏行业的收入贡献愈发明显。国内在这一领域从这两年开始逐渐发力。腾讯在2024年首次提出“长青”这一概念,他们旗下《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运营多年依然热度不减的游戏,展现了国内游戏公司的优秀长线运营能力。市场经验表明,“长青”游戏的运营模式需要通过版本更新加上大型资料片的形式来维持,通过新赛季、新角色、剧情扩展等方式来留住玩家,然后定期重启玩家的目标,给玩家带来一些新体验。
可以说,整个行业正在从短平快的快销模式逐渐转向一个这3000多亿的市场,可以发现移动游戏占据了主导,也一个细水长流的长线运营模式。这一转变既提升了游戏玩家的满意度,也让游戏公司业绩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增强了整个行业长期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