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保鲜膜来包裹整个地球,需要多少塑料?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如果这些废弃塑料被压成1毫米厚的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如果用普通货运车厢运送这些废弃物,车厢连成一列可绕地球赤道17圈。
正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治理塑料污染新一轮谈判,旨在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德森表示,全球塑料污染严重危及自然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各方应立即采取行动,协力应对挑战。
塑料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人类每年生产的塑料近一半是一次性使用,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有18%至20%最终进入海洋。据联合国估算,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40年每年进入海洋的塑料废弃物可能高达3700万吨。在多个电影节上获奖的纪录片《塑料海洋》中,拍摄者在一只海鸟的体内发现270多块塑料垃圾碎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如果人类将海洋作为下水道,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总量可能超过鱼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日前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到2060年全球塑料垃圾量将增至目前的3倍,造成的健康和环境损失难以估量。2016年至2040年间,塑料污染造成的累计经济损失可达281万亿美元,到2040年流入环境的塑料总量将增长50%。
从全球版图来看,塑料垃圾对应对能力薄弱的部分沿海地区和广大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尤为严峻。英国《卫报》援引智利北部一所大学的研究显示,智利复活节岛平均每小时有约500件塑料垃圾被冲上海滩。今年5月,世界银行专门针对太平洋岛国和沿海地区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发布了《告别太平洋地区的一次性塑料》报告。报告称,太平洋岛国生产的塑料垃圾占全球总量的不到1.3%,但受到的冲击很大,大量塑料垃圾通过洋流来到这些岛国海岸。
微塑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长期和潜在影响也日益令人担忧。知名研究中心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学与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大多数塑料将被分解成小于5毫米的颗粒,这种塑料微粒对土地产生的危害甚至比对海洋要高出4到23倍,具体状况取决于环境。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一项研究显示,微塑料每年可导致农作物减产1.1亿至3.6亿吨,海产品减产105万至2433万吨。如果能减少13%的微塑料,对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影响就能减少30%,全球范围可避免至少2200万吨的粮食作物减产。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刊文警示,塑料制品所含物质“在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引发疾病,塑料污染导致的与健康相关的经济损失每年据估超过1.5万亿美元。
多方积极采取减塑行动
针对塑料污染问题,全球多国进行了探索治理,加大了相关立法和执行力度。
欧盟国家从法律法规、公众教育等多方面制止塑料污染。2019年6月,欧盟通过《一次性塑料指令》,要求欧盟国家从2021年7月3日起禁止生产和销售塑料餐具、塑料吸管等。根据欧盟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以15至49微米的轻质塑料袋的使用为例,瑞典2019年人均使用74.1个,2023年降至16.2个;德国2019年人均使用10.6个,2023年降至3.9个;奥地利2019年人均使用7.8个,2020年降至0.2个。
德国自2022年1月1日起禁止免费提供厚度薄于50微米的塑料购物袋。2024年12月,德国批准《国家循环经济战略》,要求塑料行业逐渐增加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2025年,德国全面实施《一次性塑料商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法规,要求所有生产商必须注册登记,提交上一年度产品报告,并向“一次性塑料基金”缴付相应费用,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回收体系建设、公众教育等。瑞士自2016年起立法要求在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必须配备用于去除微塑料污染物的设施,并为此设立国家污水基金。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该基金对所有连接污水处理厂的居民征收每人每年9瑞士法郎(约合11.1美元)的污水税。目前,瑞士已有37座污水处理厂设有微塑料污染物去除设施,计划2040年达到约140座。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今年6月通过一项法案,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根据该法案,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个人将面临最高5000埃塞俄比亚比尔(约合35.7美元)的罚款,而制造商、进口商和销售商则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或被吊销相关许可证。根据埃塞俄比亚环境保护局的数据,该国民众产生的塑料废弃物中,塑料袋约占46%。埃塞俄比亚环境、森林与气候变化部部长格梅多·达莱说:“塑料污染正在阻塞我们的河流、毒害牲畜、污染农田。埃塞俄比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免情况变得无法控制。”
太平洋岛国也加大政策制定力度、号召公众积极参与,取得一定成效。例如,瓦努阿图实施了“随扔随付”制度,即垃圾计量收费制,切实减少了塑料垃圾;萨摩亚积极推广可生物降解包装;等等。
中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最早采取非必要、一次性塑料产品管控措施的国家之一。从禁止包括高污染塑料垃圾在内的24种固体废弃物进口,到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再到《“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国不断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自2008年实施“限塑令”至2016年初,中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已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近3000万吨二氧化碳。
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不少专家表示,仅靠回收无法解决塑料污染危机,从生产、消费到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各方需在科技创新、政策协调、资金支持等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推动向循环经济转型。
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非塑料替代品贸易额达4850亿美元,其中,发展中经济体的相关贸易年增长率达5.6%。这类塑料的替代材料多源自矿物、植物或动物等天然资源,可回收利用或转化为堆肥。国际贸易机制应助力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各方应通过改革举措,促进可持续替代品发展。
全球科技企业正积极探索非塑料替代品。英国初创公司诺特普拉通过使用海藻和植物制作可生物降解、可食用的包装材料。截至2025年初,诺特普拉生产的包装材料在欧洲已累计替代超过2100万件一次性塑料包装。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团队开发出一套利用农业废弃物,如木屑、果核、秸秆,制造可持续聚酰胺材料的工艺,和石油型塑料相比可减少75%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成果。德国莱布尼茨淡水生态学与内陆渔业研究所、瑞士森林雪景与景观研究所分别在微生物降解塑料研究上取得突破,为未来开发耐寒条件下的塑料生物降解技术提供基础支撑。
2024年,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瑞士联邦水环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将塑料中16325种已知化学物质按危害等级分类归类,为全球塑料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指导企业从产品设计之初就着眼于绿色化学与安全可持续设计体系,从而提高可回收性。
还有专家提出,运用数字工具实现塑料产品溯源也有助于强化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强责任追究和生产者责任延伸落实,助力破解塑料污染难题。
(本报柏林8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