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里坑村听着羊叫喝上清晨第一杯咖啡、在大余村云上草原玩一次“窝囊版”蹦极、在径山村里穿越式体验“七汤点茶”……在浙江的青山绿水间,未来乡村的建设仍面临发展考题:如何在发展中守护生态底色,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价值”?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的好山好水,探寻未来乡村建设的创新答卷。
走进衢州市常山县三衢山脚下的辉埠镇路里坑村,记者就被“不灭的窑火”这一招牌吸引了目光,两座高达几十米的窑炉,正伴随袅袅青烟飘荡出阵阵麦香,远看灰青的石灰窑居然是“面包窑”和“窑书房”。
在这里,废弃的石灰窑重燃窑火,矿坑“疤痕”变身露营营地,闲置羊棚成了网红咖啡馆、曾经的猪栏摇身变为“三衢艺术馆”……蒙尘的“石灰村”立足资源禀赋,践行绿色转型发展,如今已成为满眼葱茏的“生态村”。
“近年来,路里坑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闲置资源变废为宝,打造羊棚咖啡馆、三衢艺术馆、面包窑等多个子业态,形成集旅游康养、文化服务、鲜辣美食于一体的‘三衢道中农文旅共富综合体项目’,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带动村民就业。”路里坑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亮表示,目前,全村从事相关文化旅游产业人员有150人,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600万元。
从“变废为宝”激活闲置资源,到让生态价值沿着多元产业链“流动”,浙江乡村正探索更深层的绿色发展路径。
素有“禅茶第一村”美称的浙江省杭州市径山镇径山村,依托自身深厚的禅茶文化和优质的茶资源,走出了一条茶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之路。
从径山村智慧公交车站出发,既可以在径山茶宴茶汤会上品千年茶礼,也可以体验非遗茶筅制作,还可以在游客服务中心购买到各色茶科技产品。
漫步于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96%的茶香村落,记者切身感受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当地以茶文化为核心,已衍生出茶农协作、茶企集群、文旅体验、非遗工坊、IP文创等多元产业路线图。
“立足全茶产业链融合,径山村推出一杯茶、一故事、一联盟、一老街等‘十个一’建设规划,力争通过全年攻坚,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表示。
如何让乡村发展进一步带动区域联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依托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打造了亮眼的“绿色发展样板”。
安吉县山川乡充分发挥以“山”为核心的云上草原重点文旅项目的带动效应,串联灵溪山景区、仙龙峡漂流等15个体旅融合项目,连点成线构建了全域旅游格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促进了区域经济活力释放。
山川乡副乡长阮悦介绍,2024年山川乡接待游客180万人次,体育旅游总收入超8.2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120%和800%。全乡财政收入达288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29万元,增幅6%。
回看山水竹林间的生动实践,“一村一幅画、一县一风光”已经成为浙江独特的景象。答好未来乡村的发展“考题”,需要以绿色转型筑牢生态根基,同时推动产业链多元融合激活发展潜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浙江省在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大力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工作,到2025年将建设1000个以上未来乡村,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