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层面到行业行动,近期均释放出产能治理提速的信号。记者采访了解到,下半年“产能治理”将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光伏等多行业的重要任务,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都在谋划破解“内卷”之策。业内人士指出,本轮产能治理预计将通过“市场淘汰+技术替代”实现优化,企业要积极探索市场化产能出清的路径。
“反内卷”政策效果初显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PPI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为3月份以来环比降幅首次收窄。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水泥制造、锂离子电池制造价格环比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1.9个、1.5个、0.8个、0.3个和0.1个百分点,合计对PPI环比的下拉影响比上月减少0.14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带动相关行业价格降幅收窄。”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指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煤炭、钢材、光伏、水泥和锂电等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下半年“产能治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大。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实施新一轮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
多行业“解题”产能治理
业内人士指出,不同于淘汰落后产能的改革,行业发展的不同对本轮产能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受房地产行业近年深度调整的影响,以建材钢为代表的钢铁需求出现下滑。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4.52亿吨;而2021年同期,这一数据是5.37亿吨。价格亦有调整,上半年,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93.75点,同比下降13.35%,其中,6月末CSPI跌至89.51点。
“通过自律控产,推动行业效益增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下称“中钢协”)赵民革表示,在没有出台更有效的市场化、法治化产能产量治理政策前,开展粗钢产量调控是适时调整生产强度、建立供需平衡的最优解。
有色金属行业与建材行业的产能治理同样亟待破局。日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阎晓峰表示,要以推动超批复生产补产能为重点,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采取综合手段去产能。
在有色金属行业,“内卷”潜藏着过度投资的风险。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学森表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无论是在传统领域还是新兴的高端领域都存在过度投资现象,使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下一步,应严格落实电解铝产能置换政策,从严控制铜冶炼、氧化铝新增产能,引导行业对硅、锂、镁等品种的新增产能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加强有色金属产能预警;并通过提高准入标准倒逼产能出清。
协同发力市场化出清
“内卷式”竞争的影响绝非局限于单一行业内部。今年6月,中钢协发布的《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一文指出,汽车企业“卷”价格,上游原料供应商倍感压力。去年以来,部分主机厂要求汽车板降价超10%,远超钢厂承受能力。近期更有自主品牌车企招标采购汽车板时,按普通钢铁产品定价,更以“最低价中标”,引发钢厂“内卷”。
对此,中钢协指出,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汽车企业,都必须加快由“量本位”向“价本位”转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治理。
相关的治理思路已有所体现。今年上半年,“反内卷”重拳挥向汽车供应链,17家整车企业作出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承诺。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下半年要巩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成效,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抓紧组织实施,于9月30日前报送监察结果。清单涵盖全国范围内40家多晶硅生产制造企业。
“这一节能监察可能与摸底多晶硅行业能耗现状、修订多晶硅能耗标准有关,不过监察结果会带来何种影响尚待观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直言,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自身权责范围内给予了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光伏企业应该自觉减产。
招商证券分析报告指出,综合盈利能力、供给收缩程度及产能扩张能力判断,轻工制造、房地产、建筑材料、基础化工、钢铁等行业出清潜力较大。从出清路径看,当前更可能通过“市场自发淘汰+技术替代”实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