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深刻变革。随着“打造航母级券商”政策的深入推进,头部券商之间的强强联合将成为并购主流。这类并购的基本逻辑在于规模经济效应、业务互补与协同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理想的合并组合应当是在关键业务条线上形成互补而非简单叠加,例如机构业务强+零售网络广、投行见长+财富管理突出、国内实力雄厚+国际布局完善等组合方式。
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券商整合是另一重要模式。中央和地方国资平台下的券商整合潜力尤为明显,这类整合的优势在于推动力强、实施阻力小,文化融合相对容易。
区域性券商联合重组则是中小券商的重要战略转型路径。通过区域内或跨区域联合,中小券商可以快速扩大规模,形成区域领先机构,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跨界并购也是重要趋势。国有券商引入民营资本、民营券商引入国资背景股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持续推进;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对券商的战略入股也将增多。
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化,跨境并购与国际扩张将成为大型券商的战略重点。通过并购海外券商或投行,可快速获得国际业务资质、专业团队和客户网络,但需谨慎应对文化融合难度大、国际监管复杂等挑战。
并购浪潮将显著提升行业集中度,加速资源向头部机构集中。未来中国证券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逐步向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标准靠拢,行业将从分散竞争格局演变为“领军机构+综合型券商+特色券商”的多层次结构。
领军机构将在资本规模、业务多元性和国际影响力上占据优势;综合型券商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多元化服务,在某些领域形成特色;特色券商则通过区域聚焦、行业专注或客群精准定位等路径,在细分市场建立独特优势。
并购浪潮将引发券商业务模式和盈利结构的积极变革。规模效应将推动券商从传统通道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盈利结构上,传统经纪业务占比将下降,投资交易、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占比将提升。
并购还将促进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合并后的券商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和单客价值。同时,券商将更加重视平台化、数字化转型。
并购浪潮的重要目标是提升中国证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做大做强,中国券商有望在跨境并购能力、国际客户服务能力和国际业务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缩小与国际投行的差距。未来几年,预计将有若干家中国券商在亚太地区建立领先地位,并在全球特定业务领域与国际投行形成良性竞争。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投行业经历了长期并购整合,最终形成了几家领先机构主导的高度集中格局。欧洲金融业则以混业经营模式为主,大型银行集团通过收购证券公司来扩张投行业务。日本证券业经历了从严格分业到逐步开放的过程,大型证券公司通过收购区域券商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国际经验对中国证券业的关键启示包括:行业集中是全球趋势;并购是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而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海外并购需审慎推进,文化整合是最大挑战;监管政策在行业结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小券商应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区域特色化是最传统也最实用的发展模式,立足特定区域市场,深耕本地资源,建立区域竞争优势。行业专注化是另一可行策略,选择特定行业或细分领域,打造专业服务品牌。客群聚焦是第三种路径,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形成客户黏性。另外,平台化和轻资本转型也是可行选择。面对资本实力不足的现状,部分中小券商可转向轻资本业务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和平台思维,构建开放生态。
主动参与整合比被动等待更为明智。实力较强的中型券商可主导区域整合;特色优势明显但规模有待提升的券商可考虑与互补性强的同类券商联合;发展转型中的小型券商可考虑与大型券商的战略合作或整合。
中小券商可采取“轻量化”科技战略,在核心业务环节重点投入。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云服务商等建立战略合作,引入成熟技术和解决方案,降低自主开发成本。在细分业务领域进行创新突破也是重要策略,如专注绿色金融和ESG投资等新兴领域,形成独特的业务品牌。
伴随行业并购重组的深化,领先券商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行业集中趋势将更加明显。同时,行业将呈现既有集中化趋势、又有差异化生态的复合格局。
券商业务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革。轻资产与重资产业务结构将更加优化,财富管理转型步伐加快,跨境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化转型将重塑业务流程和客户体验。
全球视野下,中国证券业格局重塑蕴含多重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为券商拓展全球业务创造条件,全球资产配置需求上升推动跨境业务创新,并购整合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证券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