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正以高水平开放姿态引领首都国际消费新浪潮。在近日举行的“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聂杰英一行围绕“开放活力看朝阳”主题,全面介绍了区域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数据显示,朝阳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持续领跑全市,占比接近五分之一。依托“两区”政策叠加优势,该区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在蓝色港湾等重点商圈实现外卡支付全覆盖,并配套推出多语种服务、离境退税等便利化举措。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5亿元,占全市总量20%,首店数量、汽车消费等核心指标均稳居全市榜首。随着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二期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朝阳区正以国际化、多元化、便捷化的消费服务体系,构筑首都国际消费新高地。
经济总量突破9230亿元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承载区,朝阳区以占全市18.5%的GDP体量持续发挥经济“压舱石”作用。
聂杰英介绍,2024年全区GDP历史性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9230.1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4620.1亿元,同比增长5.1%。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近20%,上半年完成584.7亿元。消费市场活力充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保持全市20%的份额,上半年完成1295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在千亿元规模,增速始终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增长2.4%,其中建安投资增速高于全市5.7个百分点。对外开放优势突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双双稳居全市首位。
作为北京“两区”建设主阵地,朝阳区五年来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截至目前,“两区”建设累计入库项目4455个,落地2590个,预计利用外资规模居全市之首。
41场演唱会撬动75亿消费
文旅产业正成为朝阳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4年全区旅游收入达154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总量23%,持续领跑各区。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801亿元,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朝阳区副区长尹圆介绍,上半年全区创新打造“演艺+消费”生态圈,成功举办41场大型演唱会,吸引观众170万人次,直接票房11亿元,通过“观演+社交+消费”模式带动全产业链消费超75亿元。朝阳公园、THE BOX等场所成为新型文化消费地标。通过建立区级票根联动工作机制,叠加丰富场景拓展文旅消费链,文商旅体展资源实现一码串联。北影节期间,近200家商户参与票根联动,推出300余项优惠福利,带动全区重点商圈客流环比增长15%,实现销售额超4.8亿元,环比增长17%。
数字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区文体娱行业收入295亿元,规模全市第一。建成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虎鲸数字影棚等新型基础设施,798超维视界成为全市最大VR体验项目。文化园区举办活动750余场,同比增长22%,成为城市文化新名片。
下半年,国际灯光节、亮马河艺术季等60余项重磅活动还将陆续登场,五月天演唱会、中网公开赛等文体盛宴将全方位展现“潮朝阳”的独特魅力。
科技服务业双第一
自2022年朝阳全面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以来,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攀升。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朝阳区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8%,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科技服务业营收和拉动力实现“全市双第一”,新增3家上市企业,占全市三分之一,培育2家百亿美元级超级独角兽。
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舒毕磊介绍,在人工智能领域,全区已经集聚了产业链企业近700家,形成从数据—算力—模型—智能体工具平台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服务能力。落地国家级材料可信数据空间和全国首个汽车可信数据空间。在数字医疗领域建成运营全市首个数字医疗特色园区。打造数字医疗概念验证平台矩阵,引进落地国家医疗装备中试验证平台、数智中医产业发展研究院等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和场景对接平台;集聚产业链企业超240家。
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5.6%,高于全市11.5个百分点。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发展。1-5月,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专利申请量分别占全市的17.3%和25.9%。
国际化创新网络不断完善,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入驻13家机构,“雨燕行动”在1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服务站。未来,朝阳区将持续深化场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