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词语能形容本届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WRC)?第一个词可能是“翻番”。
2024年WRC上,人形机器人合计的展出数量已经达到了27款。而今年,参展WRC的厂商数量超过200家,光人形机器人厂家数量就超过了50家。各类展品则合计达到1500件,高出去年900件;新品发布100余件,数量较去年翻倍。
第二个词可能就是“疯狂”。
50000平方米的北人亦创中心,三天之中日日人潮涌动。合计130万报名参观者,不仅有从业者,爱好者,甚至还有耄耋老者,垂髫孩提等等。人流最多之时,热门展区之前,几乎人人接踵,寸步难行。
然而,若要问此次WRC的意义,记者观察后却发现,喧嚣背后,参展的从业者们,却又意外的头脑清晰。
俨然已经是“明星”的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本次大会上罕见地进行了一次媒体会。在“长枪短炮”的围攻下,王兴兴透露:宇树科技的目标,不光是让机器人成为“演员”和“运动员”,而是真正成为“打工人”,成为“生产力”。
不仅是王兴兴,许多参展者,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毫无疑问,机器人在WRC演出行将谢幕。接下来,它们会纷纷选择拿起“锤子”。
“演”出新高度
每年WRC都有几个“主演”。今年WRC“演出”的主角,依然是几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
宇树科技的展台——不,是拳台旁,里三层外三层拥挤地水泄不通。拳台中间的宇树G1无疑是“拳击王”:在呼喊中,两台G1机器人出拳,扫腿,嘲讽对手,甚至被绊倒,重新起身,动作娴熟流畅。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宇树还吸取了此前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经验,在展台上方挂起直播屏幕进行实况转播。
而与此前转播拳击大赛时不同,记者注意到,宇树G1机器人动作更流畅,由算法小脑控制的机器人身体平衡在失衡时的表现相比一个多月前更加卓越,导致卡死和人工干预显著减少。
另一个明星,则是此前已经在北京踢过一轮“足球热身赛”的加速进化。在WRC展会上,加速进化机器人表演了多机足球比赛以及人机互动等。记者也注意到,与前期频频“脚下绊蒜”相比,加速进化机器人的端到端运控能力已经有所提高;点球人机互动中,机器人上演了数个势大力沉的射门,互动者也不再能不费吹灰之力的扑出射门。
众擎机器人的小“钢铁侠”则替代了宇树成舞者出道机器人中的扛把子,与年初和全球大网红“Speed”齐舞时相比,众擎机器人EngineAI数个复杂动作已经初步具备人类动作的细腻与灵动感;而如逐际动力则仍然以展示其双足机器人运控能力为核心,其双足机器人数次被蹬出数米外不倒——即便倒下也会自动起身。
除了一些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外,展会上的另一位明星是挥着双翼的无人机。由德国展商Festo带来的仿生蜜蜂机器人BionicBee,只有34克重,22厘米长,却能实现自主编队飞行;而其中的振翅机构、通信模块、电池等全套系统均突破了许多从业者对微型机器人能力极限的认知。
从2024年春晚机器人大火,到2025年年中WRC、WAIC两次AI与机器人盛会,人们看到的最大变化其实是:机器人们终于从不断重拍的视频里,走到了“Liveshow(现场表演)”的舞台上和人群中。
虽然此前同在北京亦庄举行的机器人马拉松,一度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不切实际的期待拉回了现实,但当人形机器人在大小脑不断优化,进化后,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姿态已经开始逐渐快速接近人类动态,并拥有更好的稳定性。而这意味着,纯粹的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正在快速接近临界点。
从演出到进厂打工
当然,在各家机器人企业通过表演展现运动能力之际,在此次WRC上,展示机器人打工潜力的厂家开始显著增加。
为首的便是优必选,该公司展台一口气展示了包括WalkerS2、Cruzr S2、WalkerS1、WalkerC等多款机器人。其中11台WalkerS1集中展示了群体随机分拣工作,WalkerC展现了观众导览,WalkerS2还在现场展示了热插拔自主换电技术,以配合工厂场景下7*24小时不间断工作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优必选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为应展,此次展出的机器人,部分还是从客户实训场地“借回来”展出。
无独有偶,包括如千寻智能的墨子机器人(Moz1)在多个展台演示了从滚筒洗衣机中拿出衣服并叠衣,以及串起糖葫芦的能力等;深圳越疆科技展示了机器人同时进行精密零件组装(左手将轴承旋紧至0.1毫米公差)和零件分拣(右手同步操作),还能在生活区制作爆米花、柠檬茶和煲仔饭等;魔法原子“小麦”MagicBot G还原了工业流水线上的“点胶场景”,等等。
另外,记者还注意到,与人形机器人在此前强调双足运动不同,此次WRC中多家机器人企业展示了其轮式底座或AGV(自动导航车)作为机器人本体移动模块的人形机器人品类。而这些机器人又大量被展示其“打工”能力。
一位头部机器人厂商人士在WRC期间告诉记者,这些改动主要出现在工厂应用的机器人种类中。因为轮式机器人运动稳定性更高,技术难度更小,负载也更大,因此能够适应许多既要搬运,又需要操作的场景。
但该人士也告诉记者,双足人形机器人之所以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主要是因为当下许多工厂仍然是以“人类工作”进行适配的,因此工位大小,操作方式,空间布局,动线等都与适配人类有关。而仿生人类机器人能够无缝对接当前人类工厂,并处理复合型复杂度较高的工作种类,其为当下人形机器人企业的重点关注方向。
王兴兴在WRC的演讲与采访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表示,现阶段每家机器人企业都有各自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对于宇树科技来说,终极目标是让人形机器人进厂干活,包括在家务场景中能够端茶倒水或洗衣做饭。当然,现阶段让机器人去家里干活还不太现实,在终极目标还未实现之前,现阶段宇树的机器人去跳舞、格斗,是希望通过AI技术让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做各种全身动作,展示运动能力。
智能化的期盼
除进入传统工厂之外,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场景的应用也呈现多点开花的情况。
如去年WRC展会上已经展出的摊煎饼机器人,今年仍然排起了长队,“一饼”难求盛况空前。
而以部分服务机器人为代表的企业,实际已经完成了商业化闭环,并开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作为头部服务机器人厂商,云迹机器人、擎郎机器人均参展了此次WRC。其中云迹科技此次展示了其在酒店服务领域的成果,如智慧酒店,智能洗衣,“美式”成真,抓娃娃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体验设备,并展示了公司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和群体协作功能的迭代。
该公司还向记者透露,云迹科技已经在欧洲多个地区实现业务落地,并明确为当地酒店带来了提质增效的效益。
擎郎机器人则在WRC上展示了爆米花机器人,酒保小哥机器人等。在人形机器人服务生背后,公司在全球超过10万台服务机器人庞大落地量,并累计了足量的商业化能力。
然而,在轻量化,岗位化级别商业服务已然走通,部分甚至开始大举涉足海外市场的同时,记者发现,WRC展会中的人形机器人,普遍存在单机匹配单一场景,并且通用性不足的问题。真正复杂的、复合的人形机器人应用,至少在本次展会中还难以看到。
至于个中原因,王兴兴的解释是:当前的具身智能在执行简单地运动指令,如跑、跳、简单的抓握时已经能较好的处理动作和平衡。但在具体工作面临复杂情况时,能力还达不到。
在主旨演讲部分,王兴兴还提到,目前以VLA(视觉语言动作等多模态)为目标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并没有体现出明确的RL-Scalinglaw(规模化法则),即数据量越大,机器人性能越好的倾向。机器人大小脑的短板还普遍存在。
部分头部参展商,具身智能研发企业也告诉记者,当下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共同难题是具身智能存在较大的短板。而其背后的问题在于,目前具身智能企业在资本投入上相比大语言模型并无优势,因此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专攻单一场景的方式实现商业化,徐徐图之。
加之,由于人形机器人完整生态与行业标准化进程尚未启动,因此导致人形机器人数据无法互通,仿真训练与实际演绎差距极大,规模化法则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
当然,本次WRC上,各家企业也纷纷尝试通过展示VLA能力,秀出自己在具身智能大小脑上的进取之心。
如银河通用重点展示了面向零售行业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面对密集陈列、多样SKU(库存单位)及多变包装形态的商超环境,Galbot展现出卓越的识别与抓取能力。星海图带来了他们“真端到端+真全身控制”的VLA模型G0,并用视频展示了从自然语言理解到执行任务的一个演示视频。
当然,“机”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到这些厂商们展出他们的产品时,会得到什么样的冲击?无疑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