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今年点燃了群众足球的想象力,最近多省市也相继玩起各种超级联赛。但笔者不认为这是一张能被全国“复制”的万能模板——即便是当下大火的“苏超”,明年的热度大概率也会从“现象级”回到“理性区”。
“各超”的关键不在“梗”能玩多久,而在各地有没有把赛事当成一门系统工程:治理、供给、内容和消费转化能不能一起到位。

2025年8月10日,张家口队球员杨思(右)和石家庄队球员吴志峰在比赛中拼抢。 当日,2025年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在石家庄开赛。石家庄队5比1战胜张家口队。 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从“苏超”到“赣超”“汉超”“五超”
8月10日晚,河北的“五超”在石家庄揭幕,号称全国首个省级群众性五人制主客场联赛,赛期从今年8月延续到明年4月;揭幕战石家庄队战胜张家口队。与此同时,江西的“赣超”已踢到第五轮,武汉的“汉超”将于8月16日开哨,湖南的“湘超”定于9月至12月举行。几项赛事的制度设计各有侧重:武汉扩大参赛年龄至16—55岁,并设置城区组与高校组双轨;湖南明确每场每队同时上场不少于3名中学生,把青训直接并入赛制;河北“五超”常规赛坚持纯业余,季后赛引入外援名额以提升对抗强度。
回看“苏超”,其爆发已有可量化的“现象级”指标:截至第八轮,累计入场观众破百万,单场最高60396人;更重要的是,围绕“票根经济”的文旅、餐饮、住宿等场景,在前六轮拉动线下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这组数据解释了各地竞相“起超”的底气。

2025年 6月29日,市民、球迷在南通市内一处商场观看比赛直播。 当日,“苏超”(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五轮南通队坐镇主场对阵宿迁队。南通城区内众多商场、景区、户外广场利用室内外大屏进行赛事直播,开启观赛“第二现场”,方便市民、球迷全域观赛,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复制的不是梗,是治理与供给
“苏超式”能否处处开花,取决于能力,而非段子。与其说它是一个“爆款模板”,不如说是一道系统题:省域统筹的治理能力,城市场馆与交通的承载能力,内容与传播的生产能力,以及把“票根”变成真实消费权益的供给能力。四者缺一不可。江苏之所以跑出惊人的“曲线”,本质在于省级主导协同十三市,统一赛历、票务与内容分发,政务、媒体、商业同频发力;绝非“业余联赛+便宜票”的简单相加。
而各地的相继“起超”,“热”一次不足为奇,能否“热”下去则看“复购”。江西“赣超”四轮累计29.4万人进场、场均1.47万人,靠的是多城联动与低门槛票价打开第一波需求。能不能“热”下去,取决于观众会不会买第二张票,外地球迷愿不愿为比赛多住一晚,商家能否把“福利”做成可持续、可核销的权益。没有复购,梗再响也难有回响。
难点首先在治理。“苏超”背后是一整套“总控台”:统一赛历、统一票务、统一内容分发与跨部门协同。没有这套总控,主客场一拉长,安保、交通、票务、医疗与现场服务任何一环掉链子,口碑都会反噬。武汉“汉超”提前释放赛制与票务,首批1.05万张门票十分钟售罄,说明“供给—需求—预期”的闭环一旦跑起来,场景会自我强化;反之,临时抱佛脚,很难把流量沉淀为消费。
第二个难点在内容。今年“苏超”的流行语与叙事属于一次性的“公共记忆”,点火很成功,续航未必。内容需要从“网络梗”走向“地方文化+城市荣誉”的在地化表达;媒体矩阵也要从“蹭热点”过渡到持续讲好对手与主场的故事,提供值得买票的剧情张力。否则,即便明年还热,也可能是平台侧的热,不是票房侧的热。
可跨区移植的“硬规则”同样关键。湖南将中学生强制上场,把青训与群众赛事绑在一起;河北“五超”季后赛允许在当地工作、生活、学习的外籍人士注册(每队最多2人、每场可上1人),在业余性与观赏性之间寻找平衡;并将五人制上下半场改为四节60分钟,把“节间”做成文化与商业展示窗口。这些都能复制,但前提是资格审核、保险与赛风赛纪的底线工作扎实可靠。
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把“票根经济”做实。江苏的经验不是“打折券满天飞”,而是把观赛与文旅权益做成可核销、可追踪的数据系统,才能形成乘数效应。各地若只学“门票9块9”和“第二现场”,却不把兑换率、停留时长、外地客占比、商户复投意愿纳入考核,往往会走出“洒优惠——冲一波——回落”的曲线。
热度或回落,但完全可以“回稳不回冷”
笔者的判断是:明年“苏超”热度大概率回落到理性区间;但只要把体验与权益做厚,热度未必要靠“梗”续命。“赣超”“汉超”“湘超”“五超”能否站稳,关键看三点:其一,官方“总控台”能否拉齐要素,让每一场主场都像一场城市级活动;其二,内容能否持续本地化,让“为城而战”成为市民共同体的日常语言,而非一次性段子;其三,用数据治理,用复购率与权益核销率衡量成功,而不是只晒人山人海的航拍图。
从这个角度看,多地“起超”并非简单的抄作业,而是群众体育供给侧改革的一次集体试验。它既考验治理能力,也倒逼城市把“以体育为媒”的想象力转化为可复用的公共服务与商业产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即使“梗”不再新鲜,球场边的人气、烟火气,仍有机会成为城市的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