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正在加速推进。随着煤电、新能源、工商业用户全面参与电力市场,各地计量管理要求不规范、电费结算不及时等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制约市场效率与公平的瓶颈,亟需国家层面统一规范。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市场计量基本规则》,统一全国电力市场的计量、结算“语言”。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计量和结算环节是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基础。结算时效性差、周期不统一是影响市场主体现金流和运营成本的瓶颈。需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统一计量标准、规范结算流程并严格时序要求,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高质量建设。
统一各地结算“语言”
统一电力计量与结算标准,是破除区域壁垒、推动跨省跨区电力交易的关键基础。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提升区域电力互济能力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发展》,跨省跨区绿电交易的核心障碍之一是区域市场分割(如各省准入标准、交易品种、结算规则差异),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推动规则统一。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市场计量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则》共6章56条,包含总则、总体要求、计量管理、结算管理、监督管理、附则。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则》主要从四方面推动电力市场计量结算业务统一:加强计量业务管理、规范结算业务管理、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统一电费收付要求。
市场结算分为交易机构形成结算依据、电网企业开展电费结算两个环节。电力交易机构负责汇总结算基础数据,编制并向市场经营主体、电网企业出具结算依据,组织协调结算依据有关问题,参与协调电费结算有关问题。
电网企业负责提供计量数据,出具电费账单并开展电费收付,组织协调电费结算有关问题,参与协调结算依据有关问题。《规则》首次明确了电网企业核对结算依据的职责,并规范了核对流程。
“市场化交易和非市场化交易最为复杂的事情就是结算环节,而计量是结算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华在2025电力低碳转型年会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计量涉及计量器具的合规性、安装运行维护等,结算涉及结算依据、数据来源、结算流程等,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支付或收款的不及时或不匹配。随着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计量和结算的复杂度、工作量等会成指数级增长,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郑华进一步阐释道,计量和结算是所有市场化交易和非市场化交易的基础。比如,在一个省日前电力现货市场交易中买方和卖方经营主体的计量数据采集时间、采集间隔都不统一,将会导致产生不平衡费用。另外,两个进行跨省跨区交易的省,如果计量数据推送时间不一致,将会导致交易中心无法及时提供结算依据,拉长市场主体的结算与支付时间等问题。《规则》解决和规范了当前各地电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计量数据推送时限不一致、计量采集间隔不协调、结算依据不规范、支付和收款周期不统一等问题。但由于各地市场规则和现阶段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后续各地整改或完善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
现金流压力缓解
结算时效性差是此前市场反映强烈的另一关键问题。此前,电力市场计量数据推送时间节点和结算时限、时序等由各地自行制定,部分地区电费结算时间较晚,个别地区结算时间长达1个月。《规则》结合电力市场建设实际,对计量和结算时限、时序等进行了统一规范。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统一结算时序直接关系到工商用户与售电公司之间的现金流等财务问题。结算过程比较复杂,对于统一的电力市场而言,规范的结算时序至关重要,它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市场效率。
《规则》对结算流程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电力交易机构每月第5个工作日前出具上月结算依据(核对版);经营主体及电网企业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对、异议反馈及确认;处理异议应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与再确认;电力交易机构应于每月第8个工作日前发布上月正式结算依据;电网企业应于每月第10个工作日前向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公司发行上月电费账单。具备条件的地区结算时序可进一步优化。
“这是一种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将不同的经营主体、电网企业纳入一致的结算程序中,从而避免交易过程中的混乱,有助于减少因地区差异导致的结算周期不一致问题。各参与方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进行调整,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和提升效率。未来可能还需采取一些过渡措施,例如技术对接,这些措施要随着统一的电力市场建设进行完善。”林伯强表示。
这对发电企业、工商业用户和售电公司的现金流管理、财务规划带来哪些具体变化?郑华表示,《规则》在计量采集、结算依据、结算时限与时序、支付与收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规范交易机构、调度机构和电网企业的数据信息、管理时序、衔接流程等问题。对于发电企业、工商业用户和售电公司的现金流管理、财务规划带来更加精细和规范,结算会更及时、支付或收款会更严格等。对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这种时效性提升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交易计量会更准确、结算或收款更及时了,另一方面对自身的结算能力、支付能力、财务人员专业等要求也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