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的消息曝光后,少数群体的声音备受关注。近日,有网友发文反映称,自己收到深圳卫生健康委短信告知,因其未办理结婚登记生育,不属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无法领取相关育儿补贴。对此,深圳市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当前政策中“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界定确实以夫妻关系为前提。但工作人员同时强调,具体实施细则需等待广东省统一部署。
工作人员的回复让人有些恍惚,毕竟7月30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就明确表示,育儿补贴申领只需提交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现在网友所遭遇的限制,直接原因可能是相关细则不明确,但政策的不确定、工作人员的没把握,背后可能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即社会对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保障问题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区别对待。
“孩子难道是结婚证生的”,评论看似尖锐,可的确也道出了问题——孩子是否享受补贴政策,不应该看是否有结婚证,毕竟结婚证只是婚姻证明,孩子的存在不需要这张证明来确认。就法律层面而言,1950年,婚姻法首次明确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权利平等,2021年,民法典第1071条进一步强化这一原则:“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按理说,对于非婚生子女的权益保障,大家本应该有底气。
法律很明确,但实践中并不如意。与传统观念相对应的是,非婚生子女很难获得“一纸认证”。比如有的网友就提到很多地方并未放开非婚生育登记,这也导致这类孩子没有完善的登记手续。而育儿补贴这样的政策又难免要依赖相应的证明文件,由此带来的沟通成本和误会,也进一步左右社会的认知、强化传统观念。非婚生子女的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一样”,政策实施的时候对这部分群体也缺乏善意。
在鼓励生育的背景下,育儿补贴政策需要尽可能扩大受惠面,让目标人群感受到政策的诚意。同时也要注意到,相应的政策细节也是对非婚生子女权益保障问题的一次普法,政策制定者不仅要懂法,而且要有自信。减少分歧强化共识,有关政策细则不妨尽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