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创新药迎来从边缘到焦点的华丽转身。一季度,政策“破冰”让市场看到了创新药商业化的明确路径,板块迎来第一波“小贝塔行情”。5月的临床突破与“BD爆发”又为中国创新药企业赢得全球认可,引爆第二波主升浪。在这样的投资热度下,创新药估值如何?如何应对行情变化?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华富医疗创新拟任基金经理廖庆阳,了解他在当前投资环境下的创新药投资策略。
应对创新药第二波主升浪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已有两波主升浪行情。”廖庆阳分析称,年初市场目光仍聚焦于AI医疗等热点领域,但创新药板块已在政策助力下悄然蓄势。从2月开始,国家对创新药支付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叠加商业保险对创新药支付体系的补充完善,打破了此前以医保谈判为主的单一支付格局。这一变化让市场看到了创新药商业化的明确路径,推动板块走出第一波“小贝塔行情”。
进入二季度,创新药行情开始加速表现。4月初,资金开始从AI医疗板块向创新药切换,多只龙头股率先受益,形成“阿尔法+贝塔”的联动行情。5月以来,在临床突破与“BD爆发”背景下,中国创新药资产正式获得全球认可,创新药板块迎来第二波主升浪。
廖庆阳告诉记者,第二波主升浪与第一波贝塔行情的“打法”不同。5月之后,他就开始专注于挖掘A股“黑马”标的,对中小市值、市场关注度小的企业进行估值重塑,以提升产品的锐度。
A股创新药的投资策略正在转向“差异化突围”。当前,在A股创新药龙头涨幅滞后、资金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未被充分定价的中小市值标的反而有望能提供更高弹性。
廖庆阳表示,不同于此前布局主流龙头、捕捉贝塔行情的思路,5至7月的应对策略更聚焦于A股独有的阿尔法机会,即重点挖掘中小市值、市场关注度较低但具备“高成长潜质”的创新药企,通过其估值重塑的空间提升组合锐度。
“近期多数时候,我的组合呈现出涨多跌少的态势,核心就在于通过持续挖掘黑马标的来实现风险对冲。当市场普跌、资金聚焦的白马股回调时,部分黑马标的仍能保持良好表现,而当黑马股成长为白马股后,我也会通过切换至新的黑马标的来实现动态平衡。”他说。
创新药爆发并非偶然
在廖庆阳看来,今年以来的创新药行情爆发并非偶然,是政策积淀、产业升级与全球需求共振的结果。他认为,医药政策的改革彻底重塑了创新药研发生态,审批效率提升与临床标准接轨为产品质量奠定基础,支付端“医保+商保”的协同模式,则为创新药商业化打通了关键环节。
从全球视角看,廖庆阳表示,跨国药企正面临“专利悬崖”和疾病新治疗范式迭代的双重压力,亟须补充优质管线,而中国创新药企业凭借每亿元研发投入产出效率远超海外同行的优势,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补充,部分前沿布局正在实现全球同步甚至领先。
尽管部分创新药企业上半年股价已实现显著增长,但市场对板块的估值逻辑已形成共识。廖庆阳表示,不同于传统行业PE估值,创新药估值更依赖“远期产品销售峰值+现金流贴现”模型。当前板块估值更多反映了首付款溢价,随着产品全球研发推进与商业化落地,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大量中小型创新药企正处于价值重估前夜,其潜在的优质管线一旦通过临床验证,有望复制头部企业的成长路径。”廖庆阳说,中国创新药正从“本土竞争”走向“全球蓝海”,在全球创新药市场中,中国企业的成长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