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7年,公募基金行业走过了一段群星闪耀的时代,一代又一代明星基金经理前赴后继,让“选基金就是选人”、“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成为选基金的金科玉律。但如今,这一理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ETF的最新规模已经超过4.5万亿元,这是继今年4月突破4万亿大关后,ETF再度来到重要关口,而且有望在年内加速突破5万亿元。当被动投资大行其道之际,收取更高管理费的主动基金能否创造相应的超额收益?这个问题不仅挑战着主动基金的行业地位,也叩问着基金经理的价值。
面对被动投资产品的竞争压力,部分主动基金的基金经理选择“打不过就加入”,将产品改造为聚焦单一热门赛道的类工具化产品,持仓集中度甚至超过同类指数基金。以今年多只“翻倍基”为例,这些基金瞄准创新药赛道,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超70%,远超创新药指数基金。
也有一些主动管理基金经理在激烈竞争和各种其他因素下选择了离开。今年以来,鲍无可、周海栋、张翼飞等多位绩优基金经理选择清仓式卸任,还有曹名长、于洋、周克平等知名基金经理的离任引发了市场热议。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公募基金行业年内已经发生了近3000条基金经理变更事项,其中虽然有增聘新基金经理、基金转型等因素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经理批量离职已成为行业常态。“基金经理离职了,我该继续持有还是卖出?”再次成为基民热议的焦点。
面对被动投资和人才流失的夹击,公募行业的发展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依赖个体的“明星时代”迈向依托体系的“平台时代”。
今年5月,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特别提出“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基金行业“去明星化”的号角已经吹响,且这一转型在实践中已有迹象。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产品在设立之初就采用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这不仅打破了单个基金经理能力圈的限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发挥团队优势,而且可以避免因个别基金经理离职导致业绩和风格突变,保障基金运作的稳定性。如果说基金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选股、企业动态跟踪及深度估值能力,那么团队化管理则有望使这些能力以更持续、更稳定的方式输出。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基金公司通过科技赋能、平台搭建降低对个人能力的依赖。比如中欧基金将工业化理念融入投研体系中,通过专业化分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工业化流程解决协作问题,数智化平台解决效率问题;天弘基金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构建了一个“投研生产流程化、交互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的投研体系,希望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可追溯、可复制、可预期的超额收益。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传统依赖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手工作坊”模式已成过去,打造团队作战、专业分工、科技赋能、业绩稳定的平台式基金公司成为行业主流选择。
面对行业生态的剧变,投资者的基金选择策略亦需与时俱进。
在“去明星化”的大趋势下,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协作效能与稳定输出,远比押注单一基金经理更为关键。“选基金就是选人”的内涵,正悄然扩展为对基金公司整体投研实力、风控机制和治理结构的综合考量,“选人”的理念正被选团队、选平台、选机制的新思维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