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年代(10年前)的AI浪潮主要得益于单点技术突破,大模型时代是AI对所有产业的颠覆,包括品牌、效率、流程、体系和组织机构;本轮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AI和大模型的驱动,AI重塑千行百业,也给硅光领域带来发展新动能……
在8月8日于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办的“走进张江科学城:硬科技重构传统制造——长三角上市公司领航者对话”活动上,多名行业专家表示,当硬科技爆发遇上传统制造业转型,长三角制造业产业整合和升级迎来很大的机遇,将形成“上海研发,周边制造”的协同发展模式。
AI大模型正重塑千行百业
在DeepSeek发布后,AI应用驶入快车道,2025年被视为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对此,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曦介绍,上一个年代的AI浪潮主要得益于单点技术突破,比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当时业界看重的是技术能不能用起来;如今大模型时代,是AI对所有产业的颠覆,包括品牌、效率、流程、体系和组织机构。
“我和很多董事长聊下来发现,面对AI,大家的焦虑远大于兴奋。”谈及AI应用落地,汉得信息总经理黄益全表示,随着很多底层工具的开源,同类场景对算力的需求在下降,率先拥抱AI的公司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但是,企业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拥抱AI改善企业现有问题,真正帮助企业成长。
面对企业家的焦虑所在,周曦认为,现在的本质还是“行业+AI”,AI大模型只是为企业增效,一旦出现了颠覆性的超级应用,情况就不一样了。
“2022年ChatGPT发布后,AI从1.0时代的单点到现在变成完全的大模型,进入重构流量、生态的阶段。以‘2006年iPhone发布,2011年至2013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类推,AI的超级应用时间约为2027年至2029年。”周曦表示。
展望AI应用落地场景,财富趋势董事长、总经理黄山认为,当前,AI在C端领域比如电商的应用落地进展快速,部分应用已经有较好的盈利;展望未来,“AI+金融”是一个相对容易跑出来的赛道。当前大热的具身智能需要更多的物理产业链,对AI底座要求更高,但在教育、投研等领域可能会率先跑出来。
“今天的生成式AI还不够成熟。”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裁宋华表示,相较于家庭场景,真实的工业场景更加规范化、分工明确,开普勒机器人选择在这个领域率先实现批量落地。
驱动半导体产业快速增长
AI及大模型的发展,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为其带来新的成长动力。
“本轮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AI和大模型的驱动。”罗博特科董事长戴军认为,在人工智能驱动下,除了给传统意义上的集成电路增添增长动力外,也给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两个新的推动力:一是算力需求;二是数据传输需求。由此,硅光领域获得巨大的成长空间。正是看到这一趋势,罗博特科加大了对硅光技术的研发投入,力求在数据传输和算力提升方面取得突破。
谈及硅光技术的前景,帝奥微董事长鞠建宏表示,AI服务器推动光模块快速发展,今年还是800G光模块的市场,明年可能1.6T方案就能大行其道了。
鞠建宏介绍,在硅光领域,帝奥微主要围绕两大方面进行布局:一是模拟前端;二是电压模块。在机器人灵巧手领域,帝奥微正在进行自适应的自动检测自动校正算法开发。
从车规级AI算力芯片到具身智能,黑芝麻智能一直在追寻AI大模型的落地。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刘卫红表示,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两三千颗芯片,车规级芯片当前的国产化率尚不足5%,市场空间巨大。
刘卫红认为,AI发展给芯片公司带来三大新机遇:第一,算力的持续提升对算力能效的要求不断提升,异构计算、NPU等新的芯片架构,将成为爆发点;第二,从16nm到2nm,制程技术接近物理极限,先进封装和系统集成成为提升算力和带宽的新路径;第三,软件定义硬件的产业化机遇,AI芯片迭代,要求芯片厂商提供开发软件栈、具有深度定制化能力。
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迎新机遇
从半导体到AI、具身智能,硬科技发展提速,企业和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在本次论坛上,产业界大咖和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在旧的行业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在新的地图里寻找新机遇。”长江商学院院长李海涛表示,面对当前暂时的困难形势、新秩序的开始,中国需要完成两个转型:一是成为消费和增长均衡的国家;二是深刻认识消费模式的变化,人的需求从物质转向精神、文化和健康。为此,李海涛建议,企业家从第一性原理、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出发,了解全球竞争格局和经济发展状况,跳出自我突破束缚。
“产业没有新旧之分,思想理念才有,企业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武装所谓传统产业,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制造。”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中敏表示。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表示,从芯片、AI、机器人到生物医药,当硬科技爆发遇上传统制造业转型,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长三角制造业产业整合和升级迎来很大的机遇。
谈及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模式,如皋市副市长唐林林介绍,张江是“做0到1”,是研发;上海是“做1到10”,是工程化;如皋是做产量化。“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如皋配套,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