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10日电(记者杜康、魏雨田)两融余额作为市场情绪和杠杆水平的重要指标,自8月5日以来连续多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为2015年7月以来首次。尽管8月8日当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场有所回调,但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A股资金面充裕,市场呈现韧性。在市场止盈压力以及基本面压力下,A股区间震荡格局暂未发生改变。
流动性向好、市场做多思维巩固
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窄幅震荡,沪指止步四连阳。截至8日收盘,沪指当日跌0.12%,全周收涨2.11%;深证成指跌0.26%,全周涨1.25%;创业板指跌0.38%,全周收涨0.49%。虽然较前一交易日缩量超千亿元,8日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依然达到1.71万亿元,这已经是连续第17个交易日超1.5万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两融余额作为市场情绪和杠杆水平的重要指标,本周连续多个交易日达到2万亿元,为2015年7月以来首次重返2万亿元关口。同时,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等指标仍低于2015年峰值,表明杠杆资金的扩张仍较为温和。
虽然8日市场略有调整,但多数观点仍维持较为积极的判断。弘毅远方基金表示,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持续回暖,市场呈现向上突破区间之势,对后续维持积极乐观看法。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夏风光表示,虽然周五市场有所调整,但上证综指周中收盘点位一度刷新2022年以来新高,市场走势韧性十足。
今年以来,A股总体呈现震荡上行行情。流动性与中长期政策预期驱动A股走势向上,市场风险偏好上升带动赚钱效应扩散。多位行业人士均提到,今年无风险利率降低带来的“存款搬家”现象,成为推动股市向上的趋势性力量。
“中国股市的无风险利率,是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过高的无风险利率会阻碍投资人的入市意愿。随着长期国债利率跌破2%,债券价差收窄,固收产品的收益大幅走低。我们看到投资人对固定收益产品的兴趣降低,对股票与多元资产的兴趣提高。无风险收益的下行,虽不如刺激政策与产业趋势般显性,但却是推动股市转折和上升的趋势力量。”国泰海通证券策略团队表示。
瑞银证券分析师孟磊提到多类资金的入市情况。其中,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中长线资金,今年以来加速涌入A股市场。不过,公募基金新发仍旧疲软。“二季度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新发合计599亿份,尽管同比增长128%,但较2020年、2021年的高位平均水平仍下滑超70%。三季度以来,主动管理型基金持续跑赢沪深300指数,随着市场回暖,公募基金的资金流入有望回升。”
中信建投证券表示,本周连涨之后A股出现回调,是市场止盈压力和预期变化的共振。当前,市场对增量政策和顺周期的预期有所降温,但A股资金面充裕的环境不变,投资者的牛市预期不变,新赛道的结构性景气不变。“当前市场亢奋情绪有所降温,预计将阶段性震荡整固。”
市场区间震荡格局暂未改变
随着上证指数创年内新高,前一阶段指数震荡区间上限打开,行业人士表示,市场做多思维再度得到巩固。短期来看,在流动性向好的支撑下,预计市场将维持在偏高中枢运行。但基本面的压制使得A股区间震荡的格局暂未能改变,市场将面临基本面压力与政策对冲力度之间的摇摆博弈。
“一些板块前期涨幅较大,估值比较高,市场仍存调整压力。此外,国内经济修复方面,行业分化特点较为突出,使得经济复苏的持续性需要观察。海外地缘政治和国内房地产链条的风险还在持续压制市场做多情绪。后续需要持续观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的效果,以及PM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融数据、进出口等数据指标能否持续改善。”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表示。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胡墨晗表示,当前市场分化特征显著,资金高度聚焦政策与产业趋势明确的领域。“中长期,我们看好市场延续结构性向上行情,重点关注业绩确定性高且经历充分回调的科技成长与高端制造核心资产,如AI+产业链、人形机器人、新一代通信技术、金融科技等,同时关注‘悦己’消费、自主可控和并购重组主线。”
袁华明也表示,将继续围绕“低估值高分红”和“科技创新”两条主线关注市场,包括AI、机器人方向,以及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此外,数据中心、电力设备和储能方向行业景气度有所提升,且经营基本面改善,估值较为合理,可以逢低布局。
中欧基金权益专户投委会主席王培则表示,看好新消费和AI应用。“商场一楼从‘服装+化妆品’变为‘户外+盲盒+电动车’的现象,折射出消费主体发生变化。新消费作为2023至2027年这轮周期中的主导力量,有可能贯穿整个周期。AI方面,当前是算力引领,之后会是AI应用,再往后是AI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