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崛起,创新文化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这是穿越到未来世界了吗?”
“瞧,人形机器人格斗比赛开始了!右勾拳、回旋踢,动作干净利落。”
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走进展览区,仿佛置身于机器人“技能大舞台”。除了搏击外,有的人形机器人如舞蹈“艺术家”,手持彩球、即兴表演;有的则像家务“小能手”,“娴熟”地叠衣服、搬运箱子……一场盛会,3000余款前沿展品集中亮相,彰显着大国科技的硬核实力,也昭示着今日之中国,创新文化日益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象。
一批重大领域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集齐,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翱翔云天;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在这片日益深厚的创新文化沃土上,一颗颗梦想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让崇尚创新蔚然成风
今年年初,一款人形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扭秧歌的节目火爆出圈,引发世界热议。随之而来的一大批“身怀绝技”的中国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跑步、投篮、踢球,能“运动”、会“思考”,在各类场景中大展身手。
“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因为有很好的政策和土壤,大家有更多信心投入研发、生产,做出更多面向未来的新产品、新技术。”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说。
杭州“六小龙”等人工智能科创企业异军突起,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科技频频突破;从DeepSeek大模型到机器人马拉松赛,从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崇尚科学、追求创新蔚然成风。
各地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迅速发展,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今年上半年,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自主研制的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和数据集落地运营,开源550多万条训练数据,加快在多领域下应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表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更加壮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持续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
“上半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周陈说。
让更多企业跑进创新赛道
无论是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还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经典诗词,都寄托着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梦想。
往太空“送快递”?这已不是科幻,而正成为现实。
“我们是一家民营火箭公司,用自己研制的火箭把客户的卫星送入太空。”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说,国家越来越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
从科技发展史看,对世界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很多都来自企业。从我国发展实践看,亦是如此。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赛道上奔跑,展现出强大创造力,离不开日益浓厚的创新氛围。
专家认为,要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出若干掌握“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出大量活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群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必须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我们将紧扣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化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综合司司长王任飞表示,要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加快制定一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出台培育和开放新场景的政策举措,推动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高价值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让创新文化氛围更浓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
捕妖队在巨树上列阵,一帧画面装两亿多个人物;镜头在敦煌壁画、青绿山水间无缝切换……取材自中国神话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4.46亿元的票房成绩获得上半年票房冠军,其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市场“神话”的背后,是中国动画技术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进步、在发展中崛起。
同样靠技术创新突破,中国制造快速迈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
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中国空间站探索宇宙“宝藏”,梦想号探秘大洋……如今,一个个国之重器惊艳亮相,标记着创新进取的坚实足迹,展现着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平均年龄3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团队,研制出“机器化学家”;平均年龄4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团队,突破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方面的难题,为加速绿色清洁能源应用创造了可能……
他们的脱颖而出,离不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通过开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试点,为青年人解除后顾之忧;实行特聘研究岗位制度、改革科研评价体制,让优秀科研人员不再“为指标而科研”“为绩效而科研”……
这些就够了吗?不!中国科学院还在加码——到2035年,将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体系。
这不是偶然,而是创新的必然。当“揭榜挂帅”成为科技界热词,“挂帅”成为对科研人员的新褒扬。不论资历、不设门槛,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聚焦“某多路并行光收发模块”项目,中国电科34所揭榜团队突破光、电芯片等微系统级的集成封装设计技术及工艺,采用协同“揭榜”、同步推进的形式,将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有效融合在一起。“‘揭榜挂帅’机制为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利器。”该项目负责人赵灏表示。
如今,越来越多科研院所积蓄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开闸放水”,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加快下放给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欣欣向荣,创新氛围蒸蒸日上。
人才成长和发展,最是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作为一名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者,我这些年最明显、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在讲科学内容时,举的最前沿、最先进的例子越来越多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说,“我要继续甘为人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垒好一砖一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