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风劲帆满,向海图强
从东海之滨的岱山破解绿色能源的“蓝色密码”,到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建成“绿电码头”,再到台州打通海洋垃圾高值化利用全链条,近年来,浙江科技之风劲吹,绿色风帆满张,向海图强,为绿水青山的发展底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深蓝。
在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南部海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仿佛一把精致的小提琴,在海洋潮流的“拨动”下,演奏着一首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交织的动人乐曲。
“潮流能电站利用涨潮和退潮形成的动能来发电,就像海底的风力发电机。”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总工程师林东介绍,目前电站使用的是LHD第四代1.6兆瓦“奋进号”机组,其涡轮叶片可随潮流方向灵活调整角度。
“这些叶片每转动一圈,就能够产生一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林东告诉记者,此前,世界上潮流能机组最长发电并网时间均未超过4个月,而该电站已连续并网运行97个月,累计上网电量超780万千瓦时,单机规模和连续运行时间均保持全球第一。
围绕潮流能发电技术,当地形成了从核心部件生产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并推动当地海洋科技服务、“能源+旅游”等产业加速发展,仅秀山岛潮流能科普基地年接待游客已超10万人次。
向岱山本岛西北侧远眺,数十座巨型风车悠然转动,通过海底电缆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等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在大长涂岛,千万块光伏板为滩涂披上新衣,“板上发电、板下养鱼”,沉睡的滩涂化身“蓝色银行”;远景储能电站的投运,使当地电网调峰能力提升30%;海水制氢,为港口机械、船舶动力的氢能替代打开想象空间……“风光潮储氢”多能互补,让岱山这座“绿电粮仓”焕发出勃勃生机。
沿海岸线南下,来到繁忙的宁波舟山港。在这里,“高智量”的绿色转型故事正在上演。
在舟山港梅山港区,一辆辆无人智能集卡与有人集卡混线行驶,有条不紊地穿梭在堆场与港口之间,高效串联起岸边远控桥吊作业和堆场远控自动化龙门吊作业。
“与传统燃油集卡相比,每辆无人智能集卡每年可节省油费约16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4.2吨。”宁波梅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供配电技术员陈子豪介绍,智能集卡还优化了装船调度、装卸锁调度、交通流调度和箱区超车等算法性能,显著提升了港口的运输效率与环保水平。
不久前,梅山低碳码头示范工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3号风机开始“吸风吐电”,宣告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全面建成投用。该项目将风电、光伏与储能设备有机结合,通过“高智商”的能源管理系统,实时驱动“源—网—荷—储”协同运行,实现了清洁能源在港口码头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目前,梅山港区大型装卸设备的清洁能源比例达88%,正大力推进流动机械电动化,预计年内集卡电动化率将超80%。
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去,由于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等原因,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难以大面积推广。近年来,起源于台州的“蓝色循环”治理模式,正为减轻海洋“塑缚”带来新希望。
在台州市椒江区蓝色循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一面墙上挂满了雨伞、围巾、汽车配件等塑料制品。这些由海洋垃圾回收加工而成的产品都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制成这款产品的海洋塑料“出生”在哪里,又是如何存储、再生的。
据悉,截至目前,“蓝色循环”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区)实现全覆盖,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5.88万吨,减少碳排放约7.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