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中国与东南亚“串门旅游”热度持续攀升。中国实施的免签政策持续释放吸引力,入境旅游市场火爆异常。同时,中国游客前往东南亚热情不减,中国与东南亚游客呈现出“双向奔赴”的特点。
据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分享的数据,受到互免签证协定的带动,今年前5个月,中国是马来西亚在东盟之外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游客规模约18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8.8%。其他东南亚国家同样迎来大量中国游客。今年前4个月,越南接待中国游客195万人次,位居国际游客第一;今年一季度,柬埔寨接待中国游客数量逾28万人次,同比增长50.6%,在柬主要国际游客来源国中展现强劲增长态势。据悉,中国已连续三年稳居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第一大客源市场,贡献旅游收入占比超过25%。
与此同时,在“免签热”的红利下,今年以来,中国的东南亚客源也迎来井喷。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入境的东南亚游客数量为例,今年以来,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入境人数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406%、119%、273%。
随着中国和东南亚互访游客增加,双方旅游业界人士也在不断思考要如何继续提升旅游满意度。围绕打造中国和东南亚优质旅游体验、如何进一步扩大互访规模等话题,8月8日下午,由泰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的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多位旅游业人士受邀参与,就推动中国和东南亚旅游发展分享看法。

中国赴东南亚旅游满意度高
“总体而言,中国和东盟互访游客整体保持较高的满意度水平。”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道。
戴斌在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2013年到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菲律宾和越南7个东盟国家的综合满意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对购物、目的地形象、景点、住宿等评价较高。2024年至2025上半年,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主要国家来华游客整体满意度较高,处于满意区间,对中国的交通、住宿、餐饮给予了较高评价。
戴斌称,初步估算,2025年上半年,中国和东盟旅游互访规模在2000万左右,预计2025年全年互访规模将进一步恢复,2026年或将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也有旅游业者留意到今年中国游客赴泰旅游的变化。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赴泰游客数量比去年同期萎缩了30%。
对此,泰国旅行社协会(ATTA)秘书长阿迪特·柴拉塔纳农表示,恢复中国游客赴泰旅游信心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提高安全性,这是发展旅游业的根本要素;二是提升旅游品质,让消费能力各异的旅客都能享受到好的服务;三是广泛应用智能化服务,为游客打造全自动化的服务场景。
提升旅游安全性是参会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他表示,过去两年,部分国家的安全风险已对中国和东南亚旅游交流合作带来了实质性冲击,双方必须共同努力,重构“安全+品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旅游合作继续升级
随着中国和东南亚游客互访频次增加,双方仍在不断升级旅游合作。据了解,2025年,东盟国家正积极推进“单一旅游签证”计划,预计于2026年试运行覆盖10国的电子签证系统,届时,中国游客可“一签游东南亚”。
亚洲航空政府事务部经理陈海琳留意到,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多国实现互免签政策,不少中国游客的旅行偏好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中国到东南亚的自由行旅客占比持续提升,他们更注重性价比,并追求更高的旅行品质;其次,‘特种兵’的中国旅客变多,他们对东南亚的行程一般较为紧凑。”她表示,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亚洲航空也作出调整,通过推出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提升航班频次等,让“特种兵”旅客能够在有限的出行时间里打卡更多东南亚的景点。
中国和东南亚旅游业界之间更频密的往来、更深入的交流、更广泛的合作,让外界对双方的出入境旅游发展新图景充满期待。
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和东南亚旅游质量,戴斌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中国和东盟要进一步创新、优化并落实人文交流与旅游合作机制,比如落实《中国—东盟关于深化人文交流合作的联合声明》,建立中国东盟旅游部长会议机制,重点提升签证、支付和免退税便利化水平;举办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论坛,为区域内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发布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报告,促进数据共享,合作开展旅游政策研究。
二是,要更加重视并发挥地方层面的旅游合作主动性,扩大和深化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另外,继续深化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在简化团队游客通关手续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境外车辆出入境及轮渡乘客的通关流程,比如以中老铁路为纽带,打造“中老跨境旅游黄金线路”,整合云南省与老挝沿线优质文旅资源,提升中老跨境旅游的品牌影响力。
三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借助节事活动和文创产品提升旅游吸引力和服务品质。去年新加坡获得了泰勒·斯威夫特在东南亚六场演唱会的独家举办权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显著拉动了航空、酒店、主题公园等旅游消费。泰国授予泡泡玛特旗下拉布布“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推出“拉布布奇遇泰国”项目。中国和东盟各国旅游机构应联合起来,加强对年轻客群的旅游行为和消费偏好研究,构建具有全球传播力的文化旅游符号、项目、产品和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