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的王大爷骑着一辆便携小电动车穿梭在人流中,时不时停在不同展位用手机拍照录像。儿子给他买了一张专业观众票,让这位曾经从事工程设计的老工程师来看看新鲜。但很快,王大爷的小电动车就骑不动了——现场的人越来越多,热门展位前更是摩肩接踵,甚至难以靠近。
8月8日上午,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亦庄开幕。当日下午,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率先向专业观众开放。活动现场,有拉着行李箱的商务人士、推着双胞胎婴儿车的女士、穿着“人大附小”校服的孩子和家长,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可谓热度空前,老少咸宜。

骑着小电动车观展的八旬王大爷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少婷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到,人形机器人是大会展出的主流,参展商们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驻足,走在现场仿佛置身于迪厅。比赛、跳舞、技能展示一些展位还配上了炫酷的灯光和动感的音乐,而机器人比赛也有专业解说,把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防护、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聚焦这一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持续发力,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130万观众报名,技术进步点燃热情也带来压力
“顺着人流走就对了。”出了地铁站,几块“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指示牌映入眼帘,大会的永久会址就在附近,人流形成一条路线图,志愿者已经不再需要单独指路。
就算是下雨,也未能影响观众的热情,直至8月8日晚间闭馆,还有人一边流连忘返,一边以“明天还有,明天再来”和同行友人相互劝慰。大会官网数据显示,报名参会的观众高达130万人。

机器人大会现场的观众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少婷摄
从数据来看,本届大会规模空前,共有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参展,参展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25%;100余款首发新品将亮相,首发新品数量是去年的近2倍;50家人形机器人知名整机企业将展示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表示,世界机器人大会自2015年启航,迄今已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十年间,全球机器人产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智能水平加速提升、应用边界加速拓展、创新要素加速汇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今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作为从业者,帕西尼感知科技联合创始人聂相如对热闹的会场感到欣喜。“我们每一家厂商,相较于半年前、一年前、两年前,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看到技术在发展,这得益于供应链的迭代和成本降低,以及品控的优质。”聂相如认为,观众的热情和从业者的乐观来源于技术的进步,但同时,他也坦言大众的热情和期待会带来压力,“希望我们更好、更快地给到行业一个更满意的答卷”。
工业场景落地是现实,家庭场景落地是未来
每经记者在大会现场发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分拣”等场景在不少展位都有出现。一位产品负责人介绍,这个场景的设计是运动物体,能体现技术水平,另外,这一场景确实能落地。“这是工厂的一个实际场景,而且很多公司都是与一些工厂有合作的,把人形机器人直接放进去就行了,但是要迭代一些算法。”

宇树科技展展区的机器人正在打擂台赛,现场人满为患,根本挤不进去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少婷摄
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开幕式上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列出的十大潜力应用场景分别是:工业通用操作—上下料与转移搬运,汽车制造—分拣配料,3C制造—物料质检,船舶制造—打磨抛光,石油化工—产线巡检,电力生产—电站操作,安全应急—灾害应对、安全救助,商业服务—导览迎宾、服务交互,家居服务—生活协助、陪伴及日常照料,农业生产—田间精细作业。其中大部分还是工业应用场景。
“家庭场景可能还离得比较远,但是工业场景相对来说更近一点。”前述产品负责人表示。而他的观点也代表了不少人形机器人厂商的共识——工业场景落地是现实,家庭场景落地是未来。
据聂相如介绍,家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场景,没有太多的标准。所以帕西尼希望先把一些垂直类的场景做好,再去发展家庭场景,“可能相比于自动驾驶来说,家庭场景可能是一个L4、L5的难度”。

帕西尼展区的机器人随歌起舞,展位设计得像迪厅,还有灯光加持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李少婷摄
“先上岗,再进家,是机器人普及的现实路径。我们判断,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将是低速、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例如药房搬运、零售导引、园区巡检等。这些场景任务明确、环境可控,适合技术早期阶段部署。”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表示,从工厂走向家庭,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安全性、价格和服务体系的完整闭环。
谢凯旋补充道,机器人进入家庭不是“能不能”,而是“何时能像家电一样简单”。“我们相信,在未来十年,每个家庭都会有一台机器人,就像每个家庭都拥有冰箱、洗衣机一样。关键不在于技术能否实现,而在于用户是否敢用、愿用、用得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