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新闻8月8日讯(记者翟智超)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前夕,傅利叶正式发布全尺寸人形护理机器人Care-bot GR-3。这款机器人主打交互陪伴与“可触摸”特性,在行业集体聚焦“工程大模型”“仿真训练”的热潮中,选择以“陪伴感”“情绪表达”“人机关系”为核心卖点,由此引发了关于技术路径与落地逻辑的广泛讨论。
为何在技术竞赛聚焦工程能力的当下,傅利叶要剑走偏锋?人形机器人在陪伴及医疗场景的落地究竟面临哪些壁垒?带着这些问题,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在发布会后接受了蓝鲸科技等媒体的采访。
人形是必需?
傅利叶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尤其在医疗康复领域建立了基础。该公司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开发了上肢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产品,其设备已进入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因此,当傅利叶近期高调推出人形机器人GR-3,并宣布进入“交互陪伴”赛道时,大家不免对其战略转向产生疑问:一家深耕康复领域的公司,为何要涉足一个看似不同的新领域?
对此,傅利叶CEO顾捷跟蓝鲸科技记者阐述了公司的战略考量。他首先指出公司在康复领域近十年的积累,包括完整的产品线和广泛的医院渠道网络。基于此背景,傅利叶认为GR-3的推出并非简单的跨界,而是现有业务在特定场景下的自然延伸。顾捷提出,在康复机构或社区环境中,GR-3有望与公司原有的康复产品线形成协同效应。
顾捷描述了GR-3可能的应用场景:覆盖从患者导诊接待、健康知识宣讲,到认知互动训练、运动辅助等多个康复环节。傅利叶的观点是,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在于尝试解决现有康复服务链中“交互”环节的不足,以期提升服务的连续性和体验感。
关于未来发展,傅利叶计划对GR-3进行持续迭代,长远目标是将它整合进一个更广泛的智能康复平台框架内。顾捷表示,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康复服务的整体效率,最终服务于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GR-3被视为其康复生态布局中的一个新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GR-3采用全尺寸人形设计,也引发了行业内的讨论:在交互陪伴场景中,人形是否必要?其复杂性和潜在安全风险如何评估?
对此,傅利叶产品设计总监钟正杰强调,公司的重点在于“交互”能力本身,而非特定形态。“在陪伴交互场景,我们关注的核心是交互的有效性,并非必须依赖人形。”他表示,GR-3采用人形设计是一种选择,但并不意味着交互陪伴一定需要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同时,面对机器人行业当前对“工程大模型”和“仿真训练”的热议,钟正杰表明了傅利叶的策略。他认为,这些技术方向与傅利叶专注的交互能力并非互斥关系。“傅利叶的核心是利用机器人技术服务于人,特别是在康复领域。无论是探索GR-3的交互,还是关注其他前沿技术,都服务于‘技术赋能’这一根本目标,不存在内在冲突。”
GR-3待突破三重关隘
傅利叶将其人形机器人GR-3的战略定位锚定在未来的陪伴与医疗场景。然而,顾捷坦言,从技术突破到社会广泛接受并最终实现大规模落地,这条道路充满显著挑战。“我们觉得离真正的所谓陪伴还需要一定时间,”他直言,“这需要很长时间的迭代。”
技术层面的突破是首要挑战,核心在于如何实质性地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顾捷指出,机器人与大模型的深度结合对于积累其“聪明度”非常关键。但更艰巨的难点在于赋予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自主“决策”的能力。他举例说明,真正的自然交互远不止于响应指令,机器人需要具备能动性——“比如它感知到用户情绪低落时,需要自行决策是开口说话、保持沉默,还是通过肢体语言做出反应?”顾捷强调,解决这些课题需要投入漫长的时间进行优化。
与提升技术能力紧密相伴的,是场景适配的难题。尽管GR-3锚定了家庭、康复机构等多个潜在落地场景,但不同环境的需求图谱差异巨大。面对这一挑战,傅利叶的策略是聚焦于核心能力的打磨。顾捷解释,除了提供情绪和交互价值,机器人“肯定需要能够完成实际任务”。他设想,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特定场景中,完成诸如送水或简单家务等基础工作,这些“未来可能成为刚需”的功能是价值所在。因此,公司的方法是优先“把选定的几件事做到极致可靠”,确保基础任务的稳定性,之后再逐步拓展功能边界。
然而,比技术和场景适配更复杂的是社会接受度与行业规范的普遍缺失。顾捷称,普及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只会吸引少数敢于尝试的先行者,最终才有可能扩展到普通大众。他预判大规模普及“需要很长时间迭代”,这远非一蹴而就。
面对漫长的落地周期,傅利叶正采取务实路径进行铺路:优先渗透B端场景。目前,其机器人已在部分社区康复中心、医院等相对标准化的环境中运行,旨在为未来可能的家庭应用积累经验、验证技术并收集数据。
对于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生态格局,顾捷展现出开放态度。他观察到更多人才和资金正涌入这一领域,“这对整个行业技术的成熟非常有利”。同时,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机器人产品已经对大量用户进行了“科普”,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利用机器人解决职场或生活中的具体痛点。“因此,很多公司其实都拥有相当大的机会,”他补充道。
在构建自身商业策略方面,顾捷强调傅利叶将“聚焦于开发具有最大通用性的产品”。他明确表示,选择人形机器人平台正是基于其能满足多场景需求的潜力,“所以我们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技术和精力”。其核心逻辑是:在这个通用平台上,首先“把选定的基础任务做到极致”,以此建立可靠性和初步价值。
落实到GR-3的商业化路径,傅利叶强调灵活适配场景的本质需求是核心。关键在于让客户清晰地感知到机器人能完成实际任务、满足潜在刚需所带来的具体价值。顾捷认为,当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其市场认可度自然会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