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项独特的赛事引起广泛关注,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大辛庄陶片拼合AI挑战赛”正式启动。这场挑战赛,正将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深处那数以万计的商代陶器碎片,与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智慧连接起来。
这些历经3000年光阴的文化遗存,每一片都承载着历史的秘密,等待着被重新拼合,无声诉说那尘封已久的故事。几代考古工作者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这项浩大而精密的“拼图工程”,如今,这项挑战被摆上了AI的竞技场,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大辛庄陶片拼合AI挑战赛”重在多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它并非由单一学科主导,而是由来自考古、数学、计算机、文化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策划和推动。考古学家们提供真实、宝贵的发掘数据,并提出关键且亟待解决的研究难题;计算机科学家们则提供严谨的理论框架和创新的算法工具。这种多学科的融合,确保了竞赛既能紧贴考古学的实际需求,又能激发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创新潜力。
在AI赋能考古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现成模型的简单应用,而应深入到考古学的最基础任务中去,解决那些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陶片智能分类、断茬匹配与拼合,就是这样基础而又关键的任务。竞赛的意义正是在于推动这类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我们希望参赛者能够开发出具有通用性和可解释性的算法模型,能够有效应对陶片历经3000年风化、磨损和颜色失真等复杂情况。这些基础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将不仅仅服务于此次竞赛,更将为未来AI在文物修复、古文字解读、文化网络模拟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石。
更重要的是,当AI成功地将陶片重新拼合,我们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器物,更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解读维度,为计算考古学这一新范式探索前路。它让我们能从多维度进行深度的观察和思考——
从微观层面洞察历史。陶器的形制、纹饰和烧制工艺,都蕴含着古代社会生产组织、工匠风格和技术演变的信息。AI的精准分类与拼合,可以帮助我们从这些碎片化的细节中,重建完整的技术图谱。
从宏观层面重构历史。拼合出的器物形态与数量,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组织、生活图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线索。通过对大量陶片的分析,AI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辨识商文化与本地东夷族群之间的互动模式。
从开放共享中探索未来。我们向全球开放了珍贵的考古数据,并要求参赛团队开源其解决方案。这种开放科学的理念,将加速AI技术在考古、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吸引更多跨界人才投身其中。
AI不会取代考古学家,而是让考古工作者将文物本体认识得更深邃、将文物碎片拼缀得更快、将文物背后的历史复原得更准确和完整。这场多学科共同发起的AI竞赛挑战,是一场技术的较量,也是一场思维与考古思路的激荡。它让我们看到,当人工智能的智慧之光照亮历史的深邃长河,考古学将不再“冷门”,而会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魅力。
我们有理由共同期待,数字代码与人文历史的合奏交响,将共同书写AI考古学的新篇章,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新的智慧。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