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9 05:40:40 股吧网页版
文物呈现古人避暑生活美学(上新了)
来源:人民日报

  暑气炎炎,苏州博物馆,两场园林主题大展“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从拙政园到长物志”正在展出。透过书画、器物和主题展陈,我们可一观古人的避暑“长物志”。

  没有空调的年代,古人如何避暑?抱冬瓜?冰西瓜?清凉饮?这些享一时之凉的“小心机”固然畅快,但古代文人们深谙“心静自然凉”的道理,更希望通过改造居所和心境,营造更持久的凉意。

  明代著名吴派文人、文徵明曾孙文震亨,曾在《长物志》中分享赏画避暑的心得:“六月,宜宋元大楼阁、大幅山水、蒙密树石、大幅云山、采莲、避暑等图。”意为以画意烘托凉感,抚平心头燥热。这样的鉴赏理念,也被应用到了“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特展之中,展品中不乏上述时令题材的书画作品。

  在书画作品中,尤以临水而建的水阁最常出现在消暑场景中。展览中的明代缂丝作品《仇英水阁鸣琴图》,就是一幅以极高缂丝技艺复刻仇英笔下阁楼雅集的作品。在群山环绕的庭院之中,几位文士闲坐水阁,焚香抚琴,逸趣悠悠。暑日观之,如同有湖上凉风掠过,清爽!

  展览中,苏州博物馆藏明代周臣《桃花源图轴》意境高远;青岛市博物馆藏明代沈周《芭蕉湖石图》、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文震亨《唐人诗意图册》等作品,都是通过山、水、树、石的造园组合,自成清凉、清幽之景,均适宜暑日赏观。

  “吴门避暑不愁难,绿柳荫浓画舫宽。石首鲜呈黄蜡面,杨梅肥绽紫金丸。密遮竹叶凉冰檐,散插榴花角黍盘。忽报洗天风雨至,一时龙挂万人看。”这是明代唐寅的《吴门避暑诗》。地处亚热带的苏州,为何避暑“不愁难”?才子唐伯虎从三个角度给出了明代苏州的空调“平替”。

  首先,住的清凉。苏州是园林城市,以明代苏州古典园林为标杆的江南园林,取法自然、讲究疏阔,或枕水而建,或引水入园,或茂林修竹,诗词中“绿柳浓荫”“画舫宽”“密遮竹叶”都是写实景象,理所当然地将山林里的清凉感,带入了城市之中。用造园之法,打造了天然的空调。

  其次,吃的清凉。在诗的二、三联,石首鱼、杨梅、角黍依次登场,苏州人“不时不食”的饮食风俗跃然纸上。此处的石首鱼,是一种头部有耳石的海鱼,俗称黄鱼。杨梅更是江南的特色鲜果,酸甜生津,既可以鲜食,也常做成冷饮解暑。角黍即家常的粽子,自带草木清香,还可以冷食。吃海鲜、喝冷饮,餐后再来个冰镇“米麻薯”,古人有其原生态的“消暑套餐”。

  还要有视听的清凉。湖楼之上听雨声、观疾风,甚至雨中出游,也是古人避暑的一大雅兴。雨打芭蕉的淅淅沥沥,骤雨如注的酣畅淋漓,每一个雨天,都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综合疗愈。

  取一瓢山泉,煮一壶清茶,在雨声茶烟里最能消磨暑气。在苏州博物馆本馆的联动特展“从拙政园到长物志”中,专门以一个单元来呈现明代文人“雨打芭蕉事修明志”的生活美学。一件件素简的茶具,体现“尚雅”的生活美学。

  赏画也好、园居也好、出游也好、烹茶也好,都传递了一种从容松弛的生活态度。火热的生活等待着我们,看完展览,期待观众可以自得清凉,收获一份淡泊与宁静。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