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9 05:38:19 股吧网页版
“脑腐”到底是什么(唠“科”)
来源:人民日报

  翻两页书就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对着碎片化的内容挪不开眼……“脑腐”,这个看上去有些陌生的网络词语,正描述着我们熟悉的状态,从网络亚文化走向大众视野。在信息高度饱和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的大脑是否正在经历某种“退化”?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否面临“坍塌”的风险?

  其实,“脑腐”一词并不新鲜。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就用过它,旨在批判当时社会贬低复杂思想、偏好简单内容的倾向。100多年后,这个词入选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年度热词。这一次,它精准戳中了当下许多人的痛点——长期泡在碎片化、重复性、即时满足的内容里,人会陷入一种精神麻痹状态。例如,放下手机想不起刚刚看了什么,写文章时一句话要反复删改……这种状态不是个体偶发的“走神”,而是一种由平台算法、技术刺激、大脑生理机制和文化节奏共同催生的社会性认知症候群。

  为了“抢夺”大家的注意力,许多平台和应用都设计了更智能的推荐算法、推出了更诱人的内容,通过短视频自动播放、信息流无限滚动、点赞评论即时反馈等,延长用户的停留时间。长期接受这样高密度的刺激,大脑会慢慢“适应”高频、多变、快反馈的节奏。就像习惯了重口味的人,很难品尝出清茶的回甘,大脑也会越来越“懒得”处理需要“耗能”的深度内容。

  更隐蔽的是多巴胺机制的重塑。每次刷到有趣的内容、收到点赞提醒,大脑都会分泌一小股多巴胺,带来转瞬即逝的快感。久而久之,我们会对这种“即时奖励”产生依赖。就像总吃零食的人容易没胃口吃饭,习惯了碎片化刺激的大脑,同样容易失去对“深度思考”的渴望。

  一旦上述状态成为长期习惯,我们大脑中原有的思维“肌肉”,会像长期不运动的身体一样慢慢退化。这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干扰我们的情绪和判断力,还会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模式。

  不过,“脑腐”并非不可逆转。久坐的人能通过运动恢复体能,我们的大脑也能依靠主动干预重新“开机”。

  首先,获取注意力的主导权。这需要我们提升对电子设备使用的警觉性,比如设置短视频浏览时间限制、使用社交媒体后刻意停顿,减少对碎片化内容的依赖。要时刻觉察“我在做什么”,而不是被动淹没在信息流里。

  下一步,给大脑“换食谱”。别总盯着“信息快餐”,每天留一点时间给深度内容:读几页纸质书,写一段日记,或者不开倍速看完一集纪录片,让这些“慢内容”重新激活大脑的深度处理机制。

  此外,还可以刻意增加“延迟满足”的活动。比如散步、绘画、写作等需要长时间专注投入的事情,让大脑重新适应“不被刺激”的状态,修复被高频刺激打乱的神经系统。

  说到底,“脑腐”不是病,更不是大脑真的“腐烂”了,而是新的信息环境下对大脑适应性调整的一个提醒:别让算法左右我们看什么、想什么。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拥有多少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依靠深度思考,找到信息背后的联系。这才是我们在信息时代对抗“脑腐”的有力武器。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本报记者徐靖采访整理)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