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吴婧北京深圳苏州报道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细读31个省区市经济“半年报”,一条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延伸的“增速梯度带”清晰可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5.3%,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尤为可贵。”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宏观调控的精准发力和显著成效,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1个省区市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如分散的光点,正在连成照亮中国经济的星河。上半年5.3%的增速背后,蕴含的是区域协同密码、产业升级动能、民生改善温度,以及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区域协同联动共绘协调发展新图景
在深圳南山区的无人机测试场,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最新款机型的飞控系统,这款产品将在下周发往欧洲;1600公里外的成都平原,一家刚投产的电子组装厂迎来首批工人,他们大多来自附近的村镇;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光伏基地,光伏板在烈日下反射着银光,新架设的储能设备正将多余电量汇入电网。
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恰勾勒出2025年中国经济的梯度生长图谱。增长5.3%的数字背后,是东部省份在创新赛道上的持续领跑,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禀赋的加速追赶,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攻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经济总量位居31省份首位,达68725.4亿元;江苏以66967.8亿元的经济总量紧随其后;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0046亿元、45004亿元、31918.2亿元、31683.8亿元。从经济增速来看,西藏、甘肃和湖北表现突出,增速分别为7.2%、6.3%、6.2%。
作为经济大省集中地,东部各省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领跑。广东省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位居31省份首位。其中深圳市以5.1%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提升至47.65%,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0%,展现出强大的外贸韧性和产业竞争力。江苏省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是苏州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让我们决定将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于此。”一位新能源车研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依托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中西部各省上半年表现亮眼,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新疆增长13.0%,均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能源、矿产等优势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四川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布局成效初显,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稳定。
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同比增长24.8%,远超15%的预期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让雪域高原焕发新活力,印证了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既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也为全国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
面对转型阵痛,东北三省稳步推进结构调整,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黑龙江省在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上持续发力,辽宁省则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项目落地,为后续发展积蓄动能。
“中西部相对落后省份增速较高,东部较发达省份增速相对放缓,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梯次效应与追赶效应。产业向内地转移有其经济合理性,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苏剑表示。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更体现在政策的精准引导上。中央持续强调“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鼓励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正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一位东部省份政府工作人员坦言,这种协同发展的态势,既释放了各地比较优势,又凝聚了发展合力,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的空间支撑。“经济大省挑大梁,既是责任担当,也是发展机遇。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大省要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民生改善践行初心使命,以区域协同凝聚发展合力,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动共同富裕、服务全国大局中展现新作为。”
产业迭代升级锻造经济增长强引擎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打开上半年分省经济数据地图,各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与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并存,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工业经济在创新驱动下韧性凸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长6.4%,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分别快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和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核心力量。
细分领域亮点纷呈: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4.7%、42.2%,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深圳市表现尤为突出,民用无人机、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9.0%、38.0%、35.8%,彰显出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强大推动作用。
此外,江苏的高端装备制造、浙江的智能家电、山东的高端化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工业发展格局。这些数据印证了我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步伐加快。
一位光纤智能制造工厂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工厂通过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异常处理效率提升了80%、不良率降低了超过50%。
“2025年被认为是中国AI资本元年。”一位外资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全球的资金正在对中国科技的快速迭代进行系统性地估值重估。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智改数转”成效显著。深圳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47.1%,带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山西省聚焦煤炭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应用,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河南省加快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一批传统工厂通过引入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到2027年建设1800个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这些实践表明,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完全可以焕发新活力,成为稳就业、促增长的重要支撑。
经济大省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才能在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当夏日的热浪席卷神州,中国经济交出的这份沉甸甸的半年答卷,以稳定性和确定性有效应对了外部的不确定性,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