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款平板电脑最高能享受到多少国家补贴?”在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内的一家华为智能生活馆里,王先生带着放暑假的孩子正在挑选平板电脑。此时已是晚上八点,店内仍有不少顾客兴致勃勃地体验不同款式平板电脑的性能,看着柜台上陈列的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顾客不时向店员打听产品补贴金额。
早前,商务部等五部门办公厅印发的《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明确,个人消费者购买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三类数码产品(单件销售价格不超过6000元),可享受购新补贴。每人每类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比例为减去生产、流通环节及移动运营商所有优惠后最终销售价格的15%,每件最高不超过500元。
在了解了心仪的电子产品具体补贴政策后,王先生也果断购买。“我们总共对比了三款产品,这款电脑不仅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暑假期间店里也有优惠,全部算下来省了560元,比平时优惠很多。”
今年以来,随着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这样的消费场景在全国各大卖场屡见不鲜。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过6900万名消费者购买了超过7400万件数码产品。
消费市场稳中有进
当前,促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振龙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收益递减,在出口受阻、投资效益偏低的约束下,消费在“三驾马车”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上半年,我国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消费总量看,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5万亿元,同比增长5%;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52%,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
“上半年,我国以旧换新成效显著,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扫地机器人、智能门锁等产品热销,大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服务消费尤其是文旅消费蓬勃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受到追捧,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江振龙分析。
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电、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7%、25.4%、24.1%和22.9%。1—6月,电视机及其他家用视听设备零售、冰箱及其他日用家电零售同比分别增长45.3%和56.6%;与家装相关的家具零售同比增长34%。
政策支持方面,上半年,我国拨付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带动汽车、家电等耐用品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婧认为,下半年1380亿元国补资金接续下达,不仅直接拉动耐用消费品增长,还会间接带动配套商品消费,例如购车后配备车载家电。随着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发展型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新兴消费业态加速释放
伴随促消费政策力度的持续加大,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25年3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提振消费作出了系统性部署。
“当前,我国新兴消费业态潜力正在加速释放,如以情感共鸣、兴趣满足为核心的‘情绪消费’正从消费新现象跃升为驱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江振龙介绍。
在北京某商场内,一家泡泡玛特门店里人来人往,不少顾客都在挑选着盲盒。张女士走到店员身边,指着某款产品询问:“这就是LABUBU吗?”店员赶忙解释:“我们店里LABUBU暂时没货,不过这款盲盒和LABUBU风格有点类似,也十分可爱。”
张女士听后,也开始在货架间仔细挑选起来。她笑着对记者介绍:“我女儿很喜欢LABUBU,平时也爱买各种盲盒。她刚中考结束,准备送她一个礼物。”虽然最终没能买到LABUBU,但能挑选一款和LABUBU风格相近的盲盒,张女士也很满意。
在江振龙看来,目前以LABUBU为代表的中国时尚消费正在快速扩张,预计中国时尚消费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元—3万亿元,有望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0%,占社零总额比重达24.9%。绿色消费持续升温,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33.3%,渗透率达50.2%。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型消费蓬勃发展,“IP+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受到青睐。“IP+消费”方兴未艾,知名IP衍生品热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杨耀武认为,在“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的带动下,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其中,家电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明显加快。会议提出,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这一提法客观、准确、全面把握了当前的消费形势。如果下半年服务消费能够获得不错的增长,将有利于提振整体消费,从而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杨耀武表示,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部分地区已推出旅游等服务消费补贴,如果在国庆和中秋假期之前加强宣传并进一步优化补贴申领手续,相信将有利于带动服务消费的较快增长。
消除居民“不敢消费”顾虑
“扩大消费有助于改善企业生产经营和稳岗扩岗,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并促进消费升级,形成消费带动供给、供给引领消费的良性循环。”曹婧说。
根据曹婧的观察,扩大消费不仅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投资于人”相互促进,还能通过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入境消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但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较全球平均水平低了约2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消费市场扩容还有巨大空间。
在此基础上,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以及“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曹婧认为,从需求端看,“有钱”又“有闲”,是提振服务消费的基础。一方面,稳定和扩大就业。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就业容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的行业领域,加大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与就业岗位适配度。另一方面,优化休假制度。支持法定假期和职工年休假“应休尽休”,鼓励弹性错峰休假,平滑服务消费季节性波动。“从供给端看,通过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
近期,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育儿支出压力。
对于未来促进消费的政策发力点,江振龙建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初次分配要提升劳动报酬占比,二次分配要强化社保和公共服务,通过税收改革和转移支付调节收入差距。
在强化民生保障方面,要着力消除“不敢消费”的顾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加大财政对社保投入,适当提高社保支出占财政比重;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居民生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