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经济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新赛道,江苏率先以法治创新破题。日前,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无锡、苏州两市提交的《低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与《低空经济促进条例》。两部条例均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是全国首个由设区市协同制定的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标志着长三角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立法先行,解决发展痛点
此次获批的两部条例虽名称略有差异,但均以“促发展、保安全”为核心,通过区域协同立法解决跨市飞行服务、安全监管等共性难题。
无锡、苏州作为江苏低空经济“双核”,分别集聚了超400家产业链企业和500家全链条企业,产值突破400亿元。然而,空域管理碎片化、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为此,两市率先探索协同立法:苏州委托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论证草案,无锡向社会公开征集近千条建议,最终形成“基础设施共建”“飞行服务互通”等创新条款。
与常规新兴产业立法不同,两部条例未提及“包容审慎监管”,而是将“安全第一”写入总则。
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处副处长李振指出,低空飞行涉及公共安全,必须通过系统制度设计筑牢底线。
比如,条例要求建立健全低空违法飞行跨部门联动处置与执法机制,并与上级平台实时对接飞行数据。
尽管条例均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章节,但苏州将“产业发展”置于第二章,突出其全产业链优势;无锡则优先布局“基础设施”,强化起降点、通信网络等硬件支撑。
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夏晓娟解释称,苏州立法目标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更聚焦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
统一平台,破解“飞不起来”难题
两部条例的出台,不仅为低空经济划定“安全红线”,更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
条例要求两市建设全市统一低空飞行服务平台,集成智能网联系统,提供一站式飞行审批、气象监测等服务。目前,苏州已建成143个起降点(今年计划增至200个)、333条航线,通过低空服务监管平台实现“企业申报—政府审核—实时监管”全流程线上化。无锡则同步推进5G-A通感一体基站建设,为无人驾驶航空器提供厘米级定位支持。
在“放得开”方面,条例明确支持无人设备在物流、文旅、应急等领域应用。例如,苏州允许无人机载货飞行突破夜间禁飞限制,无锡试点“空中出租车”跨江通勤。
“法规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既杜绝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又为新技术预留创新空间。”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指出。
2025年1月,苏州联合无锡、常州、南通签署协同立法协议,计划在飞行标准、监管机制等方面形成统一规则。
“四地立法协同将降低跨区域运营成本,吸引更多头部企业布局,预计带动江苏低空经济规模三年内突破千亿元。”电子商务专家李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据悉,江苏省低空经济促进条例已纳入立法预备项目,计划明年提交审议。该条例将进一步统筹全省空域资源,探索“军地民”三方协同管理机制。业内人士指出,江苏的实践或为全国低空经济立法提供“省级样板”,推动低空经济从区域竞争走向全国统一大市场。
“无锡、苏州的立法探索揭示了低空经济竞争的新逻辑,只有以法治构建安全底线、以协同打破行政壁垒、以创新激活市场潜能,才能在万亿级赛道中抢占先机。”李韬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