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的风正吹向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均翘首以盼相关政策进一步落地。
“内卷”已经是国家医保局近期提及的高频词汇。无论是集采强调“反内卷”“理性报价”,还是最近医保局几场座谈会提出的明确拒绝“伪创新、内卷式创新”,国家医保局在仿制药和创新药两个层面均已指明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即“反内卷”。
多位上市药企人士和专家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这场“反内卷”最终落地情况不仅关乎企业生存与转型,更决定着医药产业能否真正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跨越,最终惠及患者的用药需求。
创新药:如何从“扎堆跟风”到“真创新”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行业在政策红利与资本热捧下实现跨越式增长。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18-2024年间,国产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从每年不足10个跃升至48个,累计上市品种突破200个,市场规模从300亿元扩容至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
然而,数量激增背后,“创新泡沫”和“内卷困局”逐渐显现——大量企业扎堆热门靶点,同质化严重。例如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处于临床阶段的PD-1单抗项目达142个,PD-L1单抗项目98个,涉及企业超过120家,而同期全球在研同类项目总量不足300个。
这种跟风式研发导致资源错配。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及药智咨询《中国医药研发蓝皮书(2025)》统计我国创新药研发投入中,近60%集中在PD-1、CAR-T等热门领域,罕见病药物等急需领域的投入仅占5%。2023年,58个PD-1相关临床项目提前终止,造成研发损失超过百亿元。
“企业对‘风口’的过度依赖,本质是短期利益驱动下的集体非理性。”某生物医药上市公司高管、资深行业专家杨涛向记者分析,“就像十字路口扎堆开加油站,看似都在追逐流量,实则忽视患者真正的未满足临床需求。”他进一步指出,创新药研发的风险机制缺失,导致重复投入屡禁不止,“企业只看到成功案例的收益,跟风式研发,但忽视了商业化阶段的激烈竞争压力,也就是对于长周期的理性判断。”
如何打破“创新内卷”?某国内大型药企相关人士表示,这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到科研机构、企业多方共同发力。就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面向真正的未满足临床需求,敢于投入做真正的创新,从研发立项到开发的整个过程,都瞄准FIC/BIC的目标,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做快跟式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并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让更多的原始创新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从企业实践上来说,多家受访药企均强调差异化布局,例如亿帆医药(002019.SZ)兼有中药和创新药业务,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正在通过“创新国际化+国内差异化”的组合拳来跳出同质化竞争、主动反内卷;并且坚持经典发现与经典创新并举,对可能性方案展开科学验证,为全球医药健康事业贡献更新的专业力量;君实生物(688180.SH)方面认为,差异化创新需在化合物开发立项阶段即确立清晰的差异化定位,比如聚焦填补临床治疗空白,或在现有标准疗法基础上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提升;临床设计维度,可以通过创新的研发设计、新的联合用药方案,来提高研发效率,最终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管线布局。
鉴于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风险较高,多家药企人士向记者表达期待,希望政策层面尽量创造条件持续鼓励“真创新”。政策层面的信号也已日益清晰且强劲。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会同国家卫健委重磅推出《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构建“临床价值优先”评审体系等风向为创新药研发与发展格局的重塑提供了关键指引;与此同时,商保创新药目录、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等配套措施已确立。
财联社记者采访发现,药企认为上述措施有望给长期以来国产创新药定价偏低、创新研发回报不足等难题带来破局,但政策精神如何进一步落实到相关实践,尤其是医保、集采当中,对一些以往的“痛点”适时调整,尤为关键。
仿制药:集采转折点 理性报价破价格内卷
如果说“研发内卷”耗费的是创新资源和产业未来,仿制药“价格内卷”则导致行业阶段性阵痛。
2024年11月的第十批国家集采竞价激烈——例如B证企业四川海梦智森(委托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生产)报出0.22元/支的地板价并中标,该价格相较于第二顺位企业的报价降幅达50%,引起业界哗然。
然而,2025年3月,四川药监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海梦智森的间苯三酚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最终海梦智森该药被取消国采中选资格,并与太极制药一并被列入“违规名单”,被暂停一定期限的国采申报资格。
这一事件无疑为行业敲响了警钟,质量是药品生产底线。
而在今年的第十一批集采筹备期间,国家医保局多次释放“理性报价”信号,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提示各企业做好自身成本收益核算,科学研判市场竞争格局,坚持理性报价、诚信经营。业内人士认为强调理性报价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集采药品的质量与价格并重。
其中在中选规则方面,第十一批国采为了引导理性竞争,防止过分内卷,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这样即使出现个别企业报低价,也不会影响其他正常报价的企业。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此外,针对第十一批国采“医疗机构可按厂牌报量”的最新设计,通用技术江苏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董泽成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不同企业即使报价相近,也不再是完全等价地竞争,而是要赢得医疗机构的临床信任。长期看,这会倒逼企业在质量一致性、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可及性等方面持续优化。从以往的‘报低价、抢份额’,转向现在的‘保质量、赢信任’。”
从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优先”到集采的“质量价格平衡”,医药行业的“反内卷”行动已全面展开。这场变革不会一蹴而就——正如杨涛所言:“政策引导是方向盘,市场机制是发动机,而企业的观念转变则是燃料。”君实生物方面则认为,“反内卷”是医药行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唯有企业、监管、耐心资本、创新支付体系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推动医药产业在反内卷进程中实现深层次变革,不断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